COMMUNITY視野觀察

《少年法庭》:就算是大快人心的正義判決,也顯得無奈與有所缺憾,告訴我們這從來不是個黑白分明的世界

Netflix的韓劇《少年法庭》(소년심판)於上線後旋即成為熱門話題,不管是由金惠秀(김혜수)、金武烈(김무열)與李星民(이성민)等人組成的主演陣容,乃至於將南韓真實社會案件作為劇情取材元素的作法,都讓本劇因此討論性十足,在具有娛樂性的同時,也擁有著叫人不禁深思的效果……

Photo / Netflix

《少年法庭》:就算是大快人心的正義判決,也顯得無奈與有所缺憾,告訴我們這從來不是個黑白分明的世界

《少年法庭》是一部頗為特別的作品,其實光就劇情結構來看,便與大多數的韓劇不太一樣,給人的感覺反而更接近日劇的常見狀況,先是打從一開始便塑造出角色的鮮明個性,然後讓人看到主要角色之間的矛盾,接著利用不同的獨立案件,展現出他們衝突與磨合的過程,一面利用節奏快速的案件帶來相當程度的娛樂效果,同時也將角色過往的線索散佈在不同細節中,直到故事進入到最後階段,才將重心完全轉至主角的過往上頭,在解開所有伏筆的同時,也讓角色面對更為切身的挑戰。

《少年法庭》的其中一個出色之處,在於劇中雖然還是不免有些不太像是對話,而是明顯為了要解釋給觀眾聽的一些法條介紹內容,但不管是這個部分,或是部分帶著點說教意味的橋段,都還是不像某些表現較差的日本或韓國影劇,往往會給人一種太過用力與濫情的感覺,而是巧妙地站在既溫情卻又不濫情的界線上頭,使故事既顯得足夠動人,卻也沒忘記現實的殘酷,因此在讓人感到痛快的同時,卻也還是足以感受到其中的種種無奈,因此使那樣的痛快,也具有一種令人難以忘懷的缺憾,就此帶來了五味雜陳的感受。

說真的,在《少年法庭》的後半段裡,劇情的確有越來越戲劇化的傾向,但雖然這部份的表現不像前半段那麼平衡,卻也還是可以抓住觀眾的心,就這麼召喚出大家的情緒共鳴,然後以更為直接的方式,反覆告訴我們劇中那些少年所犯下的案件,其實不僅與他們自身有關,也不僅是家庭教養的問題,同時更與法律有沒有被適當執行,整個社會的風氣又有沒有傳達出正確的觀念有關。

巧妙的是,雖然《少年法庭》也有著類似影集《CSI犯罪現場》(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的問題,也就是劇中的法官角色,實在作了太多職責以外的事,但與《CSI犯罪現場》不同的是,《少年法庭》不僅沒有無視這個問題,反倒還透過劇中角色之口,屢屢提醒觀眾這些事情理應屬於警察或檢察官的工作,最終則利用這樣的手法,來提醒觀眾每個職位都有其應守的本份,要是其中一個地方失能,便有可能產生連鎖效應,導致法律也因此與真相漸行漸遠。

除此之外,那些與此相關的台詞,也確實讓觀眾得以了解一些南韓的相關制度。像是這種部分,其實也算是這類以社會議題作為主題的戲劇重心,只要與劇情融合得足夠妥當,便能達到一種與觀眾溝通的目的,除了讓人得到看劇的享受,光是能讓需要知道的人有機會得知這些資源與法規,哪怕只是指出一個方向,其實也就已經算是功德無量的一件事了。

當然,《少年法庭》討論最多的議題,還是與劇名有關的部份。本劇透過數起案件,交織出各種的難解問題,包括:少年犯可能的成因有哪些?教育與家長所扮演的角色應當如何?如果真是天性導致,那麼我們是否可以透過父母、學校,甚至是法律的角度,更加努力地向這些少年犯傳達出理應傳達的觀點,甚至是根據他們的不同狀況提出相應措施,不讓一切僅是單純地照本宣科而已?

在劇中,我們將會看到天性確實較為缺乏同理心的少年犯、由於受到虐待而影響到道德觀的人,以及願意改過自新,但卻因為一些緣故,就是無法順利脫身的角色。《少年法庭》透過這些不同的案例,彷彿在詢問觀眾,如果我們並未實際接觸到法庭上的證詞與證據,僅僅透過新聞媒體上的簡單報導,甚至是只看了標題而已,是否便能輕易判斷一個人究竟有沒有教誨可能?那些憤怒之下的發言,是否也可能形成一種先入為主的群眾暴力?

就身為一名看劇的觀眾來說,我們往往因為站在戲外的全知角度,可以確定劇中角色的判斷是對是錯。但在現實世界裡,我們卻無法確保自己所看到的媒體報導是否就是全部,甚至也難以確定內容的正確與否。

於是,一些表面上看起來荒唐無比的判決,是不是其實有什麼關鍵因素,才讓法官只能按照法律的規範而做出那些決定?我們是否一面罵著媒體失職,卻又在某些時候毫無保留地相信一些片面之詞?在這種只看了幾篇報導的情況下,我們是否真的足以相信自己了解一切,然後便遽下評論,而不是試圖討論?

雖然並非與媒體及閱聽大眾的生態有直接相關,但《少年法庭》裡的其中一個案件,其實就與這種情況極為類似。劇情透過少年犯與收容青少年的機構主持人之間的不同說法,帶出聽信片面之詞所可能導致的各種問題,以及社福及法律機構的種種難為之處,讓我們知道有太多的事情,實在無法將責任單純地歸咎於其中一方便能了事。

畢竟,法律從來都不是完美的,更多時候還是一種折衷般的存在,在具有懲罰作用之際,也需要顧及保護人的作用,而且保護的不只是被害者或善良老百姓,有時也得考慮調查或判決出錯,導致冤罪發生的可能性。因此,當我們透過主觀的想法認定有些案件實在判得太輕之際,有時也因為全是法條所需顧及的種種限制導致。要是什麼東西都可以由法官自己高興說了就算,那麼這樣的執法機關,恐怕才真的是我們所需要害怕的對象才是。

也因為這樣,《少年法庭》不該只是那種我們呼籲執法者或為人父母的人都該去看看的影劇作品而已。就算我們並不具有這兩種身分,也能透過本劇情節加以思考,自己究竟在社會上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是否也可能在未必知曉足夠的資訊時,便這麼跟著風向獵巫,然後還由於少數的一些極端案例,就把所有類似的案件都單純地分為黑白兩邊,彷彿中間的灰色地帶,以及社會上的種種無奈,全都不曾存在似的。

在如今這個時代裡,就算我們不是法官,其實也無時無刻均在社群網站這樣的地方,不斷做出如同審判般的言論。而這些言論在成為風向以後,不是也同樣足以殺死一個人,殺死無數顆心嗎?那麼,當我們在以留言審判之前,是否也該多想一下,確認自己是否知道足夠的資訊,又或者是乾脆不要把話說得那麼絕對,像是自己永遠不會出錯那樣呢?

畢竟,就算是《少年法庭》的主角,在針對各個案件的不同狀況,做出時而嚴厲、時而仍有餘地的懲罰前,也同樣經過了各種詳細的調查,不是嗎?

要我來說,像是這樣的思考契機,便已經足以構成我們都該看看《少年法庭》的原因了。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