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藝術

馮.沃爾夫Von Wolfe高美館《花園堡壘》獨家專訪|AI藝術|Art Talk

近年來,AI 與藝術的關係成為全球熱門話題。有人將它視為創作的新契機,也有人因此質疑藝術的存在價值。這場辯論不只涉及技術,更觸及我們對藝術的理解與期待。在這樣的背景下,英國藝術家馮.沃爾夫與人工智慧協作的實驗,格外引人注目。

編輯&採訪撰文/涂千曼 圖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及藝術家

馮.沃爾夫Von Wolfe高美館《花園堡壘》獨家專訪|AI藝術|Art Talk

近年來,AI 與藝術的關係成為全球熱門話題。有人將它視為創作的新契機,也有人因此質疑藝術的存在價值。這場辯論不只涉及技術,更觸及我們對藝術的理解與期待。在這樣的背景下,英國藝術家馮.沃爾夫與人工智慧協作的實驗,格外引人注目。

永恆之焰 Eternal Flames|藝術家原創數位擴散模型,經藝術家精心後製調整 Digital diffusion model with crafted iterations in post-production
永恆之焰 Eternal Flames|藝術家原創數位擴散模型,經藝術家精心後製調整 Digital diffusion model with crafted iterations in post-production

她的黑暗靈伴 Her Dark Familiar|油畫 Oil on canvas
她的黑暗靈伴 Her Dark Familiar|油畫 Oil on canvas

他以 AI 生成圖像作為建構的起點,再親手以細緻的油畫技法重繪。這些作品既延續傳統油畫的影響,也帶有 AI 的陌異感,融合科技、情感與超現實想像的全新對話方式,在歐洲引起討論。今年秋天,他即將首度來臺舉辦大型特展《花園堡壘》(The Garden Fortress)。我們特別與這位擁有哲學背景的藝術家聊聊創作背後的思考。

AI 如鏡,映照生命的真實與幻象──英國藝術家馮.沃爾夫

延伸閱讀:


馮.沃爾夫 Von Wolfe(Wolfe Von Lenkiewicz)

1966年生於英國,現居倫敦。出身藝術世家,擁有德國與波蘭血統,並受過正統哲學訓練,將創作視為一種思辨實踐。他的作品紮根於傳統油畫技法,同時結合人工智慧,創造出筆觸細膩、敘事張力強烈的畫面。擅長遊走於數位與實體之間,無論是畫布上的筆觸或螢幕中的圖像,皆能轉化重構,編織出嶄新的視覺語言。其作品曾於多座國際重要美術館展出,包括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斯德哥爾摩國家博物館等。

Von Wolfe Studio, 2025, Photography by Nick Knight
Von Wolfe Studio, 2025, Photography by Nick Knight

古典與當代藝術並非對立的力量,兩者間彼此對話,夠以智慧相結合時,可以創造出真正嶄新的事物。──馮.沃爾夫(Von Wolfe)


你來自德國巴伐利亞的藝術世家,曾祖父是「天鵝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宮廷畫師,你本身也是一位大師級畫家。請問家族的背景與養成,為你的藝術之路帶來哪些幫助或挑戰嗎?你如何看待古典繪畫與當代藝術之間的關係?

馮.沃爾夫:我的家庭始終環繞繪畫、音樂與文學氛圍,那是我藝術根植的背景。母親經常播放古典唱片,並鼓勵我與手足閱讀文學作品。比起教導如何創作藝術,充滿好奇心與反思的文化薰陶,更塑造了我對形式、敘事與象徵意義的思考。

傳統繪畫,作為我創作的核心,不是為了保存或重現,而是質疑與擴展的框架。我運用包括 AI 等當代工具,來探究繪畫史上的結構與技法,揭示其內在邏輯,並更新表現的範圍。對我而言,古典與當代藝術並非對立的力量,兩者間彼此對話,能夠以智慧相結合時,可以創造出真正嶄新的事物。

物種起源 The Origin of Species|油畫 Oil on canvas
物種起源 The Origin of Species|油畫 Oil on canvas


對你而言,「藝術」是什麼?你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傳遞給觀眾什麼?或期待觀眾以什麼狀態欣賞你的作品?

馮.沃爾夫:之於我,藝術是一種思考方式,一種超越解釋的探究模式。它不是在傳達訊息或闡述主題,而是在建構一個畫面,能讓不確定性、矛盾與情感共存。

理想情況下,我希望作品能長久停留在觀者心中,漸漸展開。有時它以美感或熟悉感開始,隨後轉向更陌生、更複雜的狀態。我想要創造心理共鳴,讓認知轉化為反思。期待大家以開放的心態來欣賞,用心而緩慢地去體驗。吸引力與曖昧模糊之處的張力,正是作品開始發揮作用的地方。

她們取了一些蜂蜜 They Took Some Honey|藝術家原創數位擴散模型,經藝術家精心後製調整 Digital diffusion model with crafted iterations in post-production
她們取了一些蜂蜜 They Took Some Honey|藝術家原創數位擴散模型,經藝術家精心後製調整 Digital diffusion model with crafted iterations in post-production


從古典繪畫、大師致敬時期,再轉向數位創作,你的思維與方法有何轉變?驅使你創作的動力是什麼?如何找到自己「創意生成」的美學風格?

馮.沃爾夫:我的創作歷程與我對圖像的思考方式同步轉變。早期我專注於學習繪畫的語彙,包括傳統技法、色調與構圖的結構。這樣的基礎使我能夠解構並重構歷史畫作,作為測試作者性、意義與視覺記憶的一種方法。

大傑特島 La Grande Jatte|油畫 Oil on canvas
大傑特島 La Grande Jatte|油畫 Oil on canvas

如今,我的創作方式已經轉變。我已經好幾年不再直接引用大師的作品,而是透過人工智慧與傳統繪畫方法的細緻互動,生成原創的構圖。決定不再致敬或引用,是出於哲學的立場──擁抱原創性,同時仍透過細微的風格共鳴,來承認大師的影響。

奔跑者 The Runners|藝術家原創數位擴散模型,經藝術家精心後製調整 Digital diffusion model with crafted iterations in post-production
奔跑者 The Runners|藝術家原創數位擴散模型,經藝術家精心後製調整 Digital diffusion model with crafted iterations in post-production


你如何探索不同媒介,並決定表現的形式?在與 AI 合作超現實作品時,你的創作過程有何變化?能否與讀者分享具體的例子?

馮.沃爾夫:無論是油畫或數位裝置,都取決於作品概念需要的效果。繪畫帶來時間、厚度與觸覺的重量感;數位裝置則提供節奏、動態與圖像更具空間感的展開。

與 AI 合作從根本上改變了我的創作過程。我現在使用由自己過去作品組成的資料集訓練模型,讓系統以我的視覺語言「說話」,但又能突破慣性,以我未曾想過的方式重新組合。我要尋找的是優雅與不安共存的圖像。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2024年的作品《Ebon》。這件作品誕生於我探索人物與動物、支配與優雅之間邊界的時期。融合的身體結構、黑色皮革、珍珠的精緻——這幅畫帶有貴族肖像的視覺邏輯,卻推向了更奇異的領域。

深黑的優雅 Ebon|油畫 Oil on canvas
深黑的優雅 Ebon|油畫 Oil on canvas


關於 AI 在藝術界的角色,人類還在發展新的共識。你如何看待 AI 對當代藝術的潛在風險與益處?

馮.沃爾夫:對我而言,AI 既不是藝術的救星,也不是威脅。它是一種新的條件。真正的影響在於重新塑造,我們對所謂「作者性」、「過程」與「原創性」的期待。

人工智慧開啟了一個空間,讓藝術家能夠與邏輯系統而非固定結果合作,並以全新的方式引入不可預測性與複雜性。我將 AI 視為一面鏡子。它反映我們的視覺記憶、經驗與文化知識。從這個意義上,它可以被視為合作者,讓那些理所當然的邏輯變得可見。對關心這些邏輯的藝術家而言,它蘊藏巨大的潛力。

Von Wolfe Portrait, 2025, Photography by Nick Knight
Von Wolfe Portrait, 2025, Photography by Nick Knight


你似乎對心理關係很感興趣,並經常利用流行文化元素,將過去與現在並置於疏離的現實中,創造令人不安的視覺敘事。能否談談這方面的想法?

馮.沃爾夫:什麼是直觀的感受?什麼是後天文化的建構?情感與理性之間的張力,是我作品的核心。我關注圖像如何同時在兩個層面運作:構圖上精準甚至冷冽,卻又殘存精神能量的廢墟。

流行文化在此是一種材料。時尚、科技、圖像學等象徵符號,是我們共同的語言,承載情感的重量。當它們被重新置入歷史或古典的結構時,會產生摩擦。觀者起初可能感到疏離或不確定,這是我有意為之。我希望作品能越過表面詮釋,觸及更心理層面的東西,映照我們在記憶、文化與本能之間所共同承載的曖昧性。

冷意掠過她的雙眼 Cool Across Her Eyes|油畫 Oil on canvas
冷意掠過她的雙眼 Cool Across Her Eyes|油畫 Oil on canvas


你經常在重新詮釋古典藝術母題時,描繪花園中的女性。能否與《美麗佳人》讀者們分享,這些具象作品中的用意與探索?

馮.沃爾夫:將一名女子置於花園之中,總帶有靜謐的意境,長久以來與美、誘惑與控制相連,喚起伊甸園的意象。

在我的作品中,人物並非裝飾性的存在。這些女性角色經常以難以被完全讀懂的靜謐力量占據著空間,我深受這樣的歧異性所吸引──他們看似泰然自若,卻也疏離;看似感官,卻不必然可被詮釋。場景所暗示的秩序、柔軟、封閉,與女性所體現的更複雜特質,包括沉著、反抗、按照自己的方式表達的渴望,形成對比的張力。呼應古典的構圖,並將姿態、服飾、目光等稍作擾動,關於情色、權力與神話如何仍然在圖像中迴響,我對此充滿好奇。

花園堡壘 The Garden Fortress|藝術家原創數位擴散模型,經藝術家精心後製調整 Digital diffusion model with crafted iterations in post-production
花園堡壘 The Garden Fortress|藝術家原創數位擴散模型,經藝術家精心後製調整 Digital diffusion model with crafted iterations in post-production

自由馳騁 Riding Free|藝術家原創數位擴散模型,經藝術家精心後製調整 Digital diffusion model with crafted iterations in post-production
自由馳騁 Riding Free|藝術家原創數位擴散模型,經藝術家精心後製調整 Digital diffusion model with crafted iterations in post-production


你有特別感到共鳴的藝術家嗎?如果有機會與一位藝術家對談(無論時空、語言等限制),你的選擇是?想要談論些什麼?

(以下為馮.沃爾夫、Palmer Luckey 與 Leon Battista Alberti 的想像對話。)

*編按:Palmer Luckey 是消費者 VR 頭戴式顯示器的發明者,Leon Battista Alberti 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通才藝術家。

馮.沃爾夫:Palmer,你的作品精確無比,但我忍不住想問,為什麼你的機器像是在掃描世界,卻從未真正看見它?

Luckey(笑著):我可不關心詩意。我的無人機很實用,能嚇阻威脅,維護國家安全。這才是重點。功能高於虛構。

Alberti(平靜地):但功能並非虛構的對立面。在我那個時代,我們追求的是通過實用目的呈現美感,通過尺度達到和諧。建築、繪畫,甚至戰爭,從來不只是工具,它們反映了宇宙的秩序。

馮.沃爾夫(點頭):正是如此。你的《論繪畫》(De pictura)是少數的文本,將「眼睛」不僅僅理解為器官,更是道德的透鏡。你所描述的是一種建構文明的觀看方式,而不只是國防合約。

Luckey(聳肩):文明之所以延續,是因為懂得防衛。老實說,正因為有我這樣的遠見者,你們才能坐在這裡欣賞濕壁畫與比例之美。

Alberti(微笑):先生,你的機器或許能保全肉體,但保全了多少靈魂?

馮.沃爾夫:我也使用演算法,Palmer。訓練系統、AI 架構、深層生成場。但我不追求支配。我想要恢復生命的幻象,而不是以監控取而代之。

Luckey(微微皺眉):你畫的是漂亮的幽靈。我造的是實在的力量。

Alberti(向前傾):然而,沒有德行的力量只是噪音。你的無人機之眼雖然觀看萬物,卻一無所見。藝術家的眼睛,在數百年後仍能撼動人心。

馮.沃爾夫(輕聲):這就是差別,Palmer。你的機器說的是恐懼的語言。Alberti 給了我們優雅的文法。


我們非常期待你今年11月15日起在高雄推出的大型特展《花園堡壘》。你對臺灣有什麼印象?能否提前透露一些展覽細節與作品介紹呢?

馮.沃爾夫:這將是我第一次造訪臺灣,我非常期待。為了在到訪前更了解當地文化,我已開始閱讀臺灣的小說與紀實類作品。高美館也令我印象深刻。建築與花園相依之美,啟發了展覽名稱《花園堡壘》。策展團隊在整個過程中都非常用心、投入且慷慨,這是呈現如此規模展覽的理想之地。

展覽將在三個大型展廳舉行,橫跨我近二十年的創作歷程。每個展廳都是一個獨立的篇章。第一展廳以與畢卡索相關的早期作品開場,包括一件名為《巨人》的作品,由 Ali Raif Dinçkök 基金會慷慨借展。這些繪畫標誌著我在現代主義典範內部進行解構的時期。第二展廳轉向達文西。感謝 Didier Casimiro 多年來對該系列的支持,數幅這一時期的繪畫將得以展出。這些作品更為內省、沉靜。

飛越小鎮/秋 Over the Town/Autumn|油畫 Oil on canvas
飛越小鎮/秋 Over the Town/Autumn|油畫 Oil on canvas

第三展廳則是最當代的創作,包括影像等2022年至今的作品。與我們這次談論的內容最接近:AI 的融入,並進入新的心理領域。我特別期待與臺灣觀眾分享一些近期的短片,與一幅名為《Ebon》的畫作,我認為它捕捉了這一新階段的氛圍,沉著、詭譎且情感濃烈。整體而言,這次回顧展呈現了想法如何隨時間相互折疊,相同的問題如何以不同形式出現。我希望觀者能將每個展廳視為既獨立又相互關聯的世界。

泰然自若 Poised Power|油畫 Oil on canvas
泰然自若 Poised Power|油畫 Oil on canvas


──本文刊載於《美麗佳人》2025年9月號,Art Talk 單元,〈AI 如鏡,映照生命的真實與幻象──英國藝術家馮.沃爾夫〉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