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閱讀

母親離世後丟來了一道人生考題,於是他有了沒有血緣關係的爸爸,「我被命運指派去面對這份功課」

很多男人是到中年之後、有了小孩才開始學著當爸爸;而我人生的下半場,則是開始學著適應生活中多了「爸爸」這個角色。

Photo / 甲上

母親離世後丟來了一道人生考題,於是他有了沒有血緣關係的爸爸,「我被命運指派去面對這份功課」

文/吳小帽《我的日本爸爸》、出版社/究竟出版

於是,我有了個日本爸爸

我對親生父親的感情說不上恨或討厭,比較多的反而是陌生和無感。對我而言,這段關係是需要和解的,只是我還沒有準備好,因為不想逼自己背著道德期望,讓自己覺得「應該」要和解,所以我靜待水到渠成的一天。

在我小時候的記憶裡,父親不常在家,但是我知道他在外面有很多不同的「阿姨」。我永遠記得母親告訴我要和父親離婚的時候,她來徵詢我的意見,我二話不說就回答「好」。我對父親的印象,很多來自童年的相本,長大後回去看那些照片:在萬里海灘、在兒童樂園、在大同水上樂園……才想起原來我有去過那些地方;從照片中才得知:喔~原來我爸也在。

那些曾讓我母親以淚洗面的阿姨,我記得的只有一個,後來阿姨跟我爸生了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從母姓。阿姨沒有對我不好,不過若要叫「媽」,我也叫不出口就是了。

我記得在父母離婚前,父親帶我去過一間位於現在的市民大道、微風廣場對面的小套房,也就是很有名的「林青穀」診所樓上,當年還沒有市民大道,從基隆經臺北南下的火車,鐵道還會經過那間小套房所在的華廈,去了才知道,那是父親和阿姨一起住的地方。

中學後,父母已經離婚,他和阿姨順理成章地有了另外的家,母親對我去見父親一事,態度一向都很大方,還會三不五時催我:「去跟他拿零用錢啊。」所以學生時代後期,我反轉了童年貧窮的命運,因為幸運的話,有些月分我可以獲得兩份零用錢。

出社會工作之後,很怕接到父親的電話,因為通常是來跟我要錢的。這通電話會有一道公式:先問候我近況如何、身體好不好,要我好好照顧自己……然後就準備進入重點。早期薪水較少、每個月收入和支出幾乎打平的時候,他開口要個三、五千元對我來說其實是種負擔;薪水好一點的時候,變成給得起、但內心有些不甘:母親從小養我到大,沒開口跟我要過一分錢,而你……怎麼可以?

還有一種難過是,每一次打電話的目的都是為了錢。因為有目的性,所以目的說出口前的對話都是鋪陳、都是暖身、都讓我覺得假裝。所以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好怕看到來電者是「爸」的顯示。

「父親」這個詞,在我的人生裡就是一個血緣所衍生的稱謂。就算是歐吉桑,我也從來不覺得因為母親再婚嫁給他,他就填補了「父親」這個空洞,過去二、三十年,他在我眼中就是我母親的伴侶、一個我稱為「歐吉桑」的叔叔。

這段時間,即便將他從病懨懨照顧到身體康復,卻發現過去我經常自己去買便當的餐廳,步行距離對我來說輕而易舉,但歐吉桑從家裡到目的地的過程要停下來休息很多次。

有一次,我們去一間牛排館,搭公車只有一站的距離,但他途中停下來四次,若坐公車,牛排館在對面,又剛好在兩個紅綠燈路口的中間,所以我們必須走一個「ㄇ」字型到對面,真的是讓我進退兩難。

有個週末傍晚,我福至心靈拿起翻譯軟體問他:「我騎車載你去附近吃鐵板燒如何?」他說「好」。於是我們就一起騎著車,他從後方抱著我,我邊騎、一路上邊跟他介紹:這間是涮涮鍋、這間「客美多」咖啡,日本也有、這間是賣日式漢堡排……想帶著母親到處走、到處玩、到處吃的心願,如今移植到歐吉桑身上來了。不敢相信!日本爸爸就這樣真的闖進了我的生活。

前篇提到幫他辦手機門號,其實也是希望他可以,也應該更接近我們的生活方式,不要再因為語言隔閡,過得像個旅客,希望他有落地生根的感受。

於是,我有了個日本爸爸。

最後一次旅行

我相信很多事情都是冥冥中自有安排。

母親在日本居住的二十多年間,我最常去旅遊的國家就是日本;而這一生,我僅有帶著她和歐吉桑從臺灣出發到海外旅遊的經驗,之後伴隨而來的,都是生命給予我的迎頭痛擊:第一次去澳門,住頂級的酒店、欣賞太陽劇團表演……旅行結束後的半年後,她被診斷出罹患肺腺癌。

另一次是我陪她和歐吉桑一起回東京,那趟旅程從松山機場起飛後就驚險萬分,最後雖然平安返抵國門,她卻在三個多月後去當了天使。如果能夠早點知道那是我們母子的最後一次出遊,我對她的耐性會多一點、說話的口氣會好一些,就像我如果能知道那年平安夜的急診住院,已經是她生命的倒數計時,那一個月我會放下所有工作和私人生活,把時間全都留給她。

可惜千金難買早知道。

二○一六年十月,我計畫一個人到大阪玩,母親也差不多在那時間要和歐吉桑回東京辦事情,原本我打算先去大阪幾天,再搭新幹線去東京和他們會合,但討論之後覺得行程太趕、太麻煩,最後我放棄大阪,和兩老一起從臺北出發。我很慶幸當時做了這樣的決定,因為接下來發生的事,我根本不敢想像,少了我,他們該怎麼辦?

母親那時已經不太能夠走路,雙腿水腫無力,每走一小段路就會喘個不停。我們向地勤人員請求協助,辦完check in與托運行李後,有專人帶領我們一路通關,暢行無阻到飛機順利起飛。

剛開始,母親還跟我有說有笑,但隨著飛行高度不斷攀升,她開始變得不太對勁,原本出遊的興奮感漸漸被焦慮的神色取代,她呼吸變得急促,告訴我:「很喘,很喘。」

那一刻我慌了,歐吉桑也很著急,連忙按了服務鈴請空服員幫忙,空姐大概也沒遇過這樣的情況,機上雖然有急救設備,拿來卻不知道該怎麼使用,趕緊再找來其他同事協助,一群人手忙腳亂……而我們才剛起飛不久,距離日本的飛行時間還要兩個小時。

最後,空姐為母親戴上呼吸器,打開氧氣瓶順利供氧,總算緩解她的不適。那個時期,母親還有一個問題:頻尿。嚴格來說應該是排尿不順,很容易有尿意,辛苦走到廁所後卻不容易解尿,反而經常在從馬桶起身時,因為腹部用力,壓迫到膀胱時,尿液外流而弄濕褲子。她在飛機上戴著氧氣面罩,但不時想起身上廁所,明明已經舉步維艱,我告訴她既然已經穿了紙尿褲,就不要讓自己那麼辛苦,先尿在紙尿褲裡就好,但她是個非常愛乾淨的人,堅持要去上洗手間,所以在那趟飛行過程中,我就陪著她起身、上廁所、失敗、回座、再起身、再艱辛地走去廁所……反覆來回好幾趟。

她好折騰,我好心疼。

兩小時過去,我們總算平安抵達羽田機場,雖然全程提心吊膽、緊張到我的衣服早已濕透,但當腳踏出登機門、踩在空橋地板上的那一刻,我終於鬆了一口氣。同時也擔心,一週後的回程會不會要再經歷一次?光想就頭痛。

取行李、出關,搭車來到飯店,一路上我還是神經緊繃,下車後,我先跟飯店借輪椅。這兩位老人為了省錢,選了家便宜的飯店,門口沒有無障礙設施,反而有三段小階梯,不高就是了。我問母親:「有辦法起來走嗎?」她說可以,但是當她試圖從輪椅起身時,忽然一個腿軟,我趕緊從腋下接住她,最後還是讓她坐回輪椅,我和歐吉桑將她扛進 Lobby(那時候,歐吉桑還很健壯)。

我直想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母親的狀況這麼差?如果是腫瘤壓迫到肺部、喘個不停,這我可以理解;但是雙腿無力、神智恍惚,我就不明白了,怎麼會這樣呢?難道是甲狀腺亢進造成的?但是她明明有在吃藥啊!

一進房間,我將她先安頓好,馬上想找藥給她吃、幫她把氣管擴張劑拿出來,結果她又來了!上一秒躺下,下一秒鐘又想上廁所。我扶著她走到浴室門口,這該死的設計,浴室竟然是架高的,而且高度還不低。

那一刻,我覺得所有荒謬、折磨、能摧毀我意志的考驗,都在這天下午發生了。萬萬沒想到,最驚悚的還在後頭,當我打開母親的藥盒,翻遍行李箱裡所有的藥袋,卻看不到她的甲亢藥。

我問:「媽,藥呢?藥呢?你的藥放在哪裡?」

母親氣若游絲地說:「都在那裡啊。」

我氣急敗壞地說:「你確定嗎?你每天吃的藥都在這裡?」我傻了,無言以對,她該不會每天吃的甲亢藥,就是我買給她補充體力的維他命?

我真的傻眼。

一種懊惱、驚嚇、生氣、不知所措的複雜情緒湧上心頭,氣母親怎麼會連自己吃什麼藥都不知道、收行李的時候歐吉桑沒有幫忙檢查嗎?更氣自己怎麼如此疏忽、不盡責,沒有想過母親有可能會帶錯藥、吃錯藥。我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在發抖,因為當下我非常恐懼跟擔心:她的身子每下愈況,該不會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正確服藥了?

我力持鎮定。一邊深呼吸,一邊跟自己說要冷靜,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這是我一貫的做事方式。眼前最困難的是語言不通,我們一家三口平常的溝通方式,都是母親居中翻譯,此時此刻翻譯機秀逗了,誰來幫幫我們?

我瘋狂打電話。找懂日文的同事幫忙翻譯,請她把母親的狀況告訴歐吉桑,要他趕快找醫院;同時也在FB發出求救訊號:有沒有正在日本念書的臺灣友人,願意過來幫忙?也打電話回家,告訴家人關於母親的情形,請他們上樓翻一下她在家裡的藥袋,看看還有哪些藥品?並且到處問人,有沒有人剛好明天要來東京,能充當人肉快遞,幫我把母親需要的藥帶過來?再不行,我買張機票請人專程幫我送藥來!

所謂的照顧

母親從平安夜送急診、住進加護病房到離開這個世界,短短三十八天。從確診肺腺癌到過世的六年間,她歷經手術、化療、轉移、再手術、再化療……一路上都很配合跟勇敢,但我和她一直有個共識,若真的到了要說再見的時候,我必須放手讓她走,不要讓她承受無謂的痛苦。

多年後回想,母親生命最後的那一個多月,情況真的很差,呼吸器幾乎拿不下來,全臉式的氧氣面罩在她臉上勒出痕跡,沒有力氣吃喝,令我非常心疼。臨別那一天,我才剛從醫院回到家,又被看護的電話call回去,說醫師跟護理師正在搶救,希望幫我們爭取更多時間,讓家人能夠及時趕到。

歐吉桑和母親的姊姊(猶如我第二母親的阿姨)、哥哥、姊姊和姪甥們陸續趕到,我生活中最重要的幾個閨密也來見母親最後一面,她們都和母親很熟。在那當下,我的心非常混亂、害怕,但我記得大家圍在床邊,都是請母親安心地離開;我握著母親的手,頭靠在她的臉龐,彷彿回到小時候跟她撒嬌的光景。

我依稀聽到嫂嫂還是姊姊跟母親說:「阿姨,不用擔心,我們會幫阿強一起照顧歐吉桑。」歐吉桑聽不懂周圍的人在說什麼,只是不斷拿著手帕拭淚,那是我從十幾歲認識他以來,第一次看到他在哭。最後,我在母親的耳邊跟她說:「媽媽,不用擔心我,我會好好的;你不要害怕,你要跟著有光的方向走,沒有病痛的極樂世界就在前方等著你。」接著,儀器上的心律,就像電影中看到的那樣,慢慢變成一條線……

自那一刻起,我沒有母親了。

母親在世時,看過我工作平步青雲,成就最值得她驕傲的階段,有時候我會慶幸她離開的時間點剛剛好,因為在那之後的幾年,媒體生態轉變更為劇烈,而我也歷經北漂、失意返臺、返臺失業、失業後重新再站起來的人生震盪,這些起伏,就不需要讓她看見而徒增擔心了。

我一直很想去看看大陸市場,但前二十年的記者生涯,採訪工作做得順風順水,加上母親在跟病魔抗戰,就算有歐吉桑陪伴,我還是不可能拋下她去遠方;她生病的這六年,我最自豪的是她每一次從基隆到臺大回診、打針化療,我沒有一次缺席,領到了全勤獎—雖然這張獎狀,未能幫我留住母親。

她離開之後,我沒有家累、沒有牽絆了,所以想去對岸闖一闖。

從小我就是一個非常能自理的孩子,小至染髮、穿耳洞、大到聯考只選傳播系以及買房子,都是做了決定之後才告訴母親,而她也總是支持著我。

所以當以前的老闆、「綜藝教母」葛福鴻(葛姊)來找我,問我有沒有興趣到北京工作,我聽到合作對象是當紅的藝人,又爭取到不錯的薪資福利,沒有猶豫多久就義無反顧地去了(至於北漂的故事,又有許多說不完的篇章)。

那麼,歐吉桑呢?說好的照顧呢?

母親在世時,我每兩個禮拜會回基隆一趟;母親離開後,我一年回基隆兩趟。我的家庭背景是這樣:父母離異後,我跟著母親生活;後來她去日本工作賺錢,也因此遇到歐吉桑。我的成長過程幾乎是阿姨、姨丈一家在照顧我,感情的親密程度,是我從來不會叫哥哥、姊姊為表哥、表姊。

阿姨視我如己出,兄姊們就像我的親手足,所以後來母親有能力買房子,我們兩家就買在同一幢樓的樓上樓下,互為照應、互相照顧。

當時的我認為,因為跟歐吉桑的語言不通,回家得面對雞同鴨講的境況,為了避免尷尬,決定減少回基隆的次數。所以去北京打拚,對他來說應該沒差吧?每個月我還是會準時把生活費轉帳到他的戶頭,讓他一個人在臺灣仍能吃、住無虞,這就是當下我認為的照顧了。

風雲變色的單身生活

記憶中,在我小時候,家是很「窮」的。房子是租的,善良的奶奶被倒會欠了很多錢,父親常常不在家,為了生活,母親在我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在朋友介紹下赴日本工作;我小學畢業前,她就和我父親離婚了,之後的二十多年她長住日本,每年回來一、兩次,或是我在寒暑假時飛過去探親。

母親上班的地方是一家臺灣人開的、可以喝酒和唱卡拉OK的店,其實我沒有真正問過她工作內容,但大概像《華燈初上》裡的Rose媽媽、Sue媽媽那樣吧?(還是其實是百合?總不可能是阿季吧,喂~)

母親個頭嬌小如白冰冰,牡羊座的她個性剛烈,年輕時的一雙大眼很像金馬影后惠英紅,豪邁的歌聲宛如ØZI的媽媽葉璦菱。

她外型漂亮有女人味,豪爽的個性又不輸男人,所以異性緣一直很好。在我中學階段,同時有三、四個不同的「叔叔」在追求她,但高中畢業之前,「叔叔」就被淘汰到只剩一位,不知道他用什麼打動了母親,還是母親什麼特質吸引他,總之他們從此只為彼此轉身,他就是現在成為我繼父的歐吉桑。

因為語言上的隔閡,多數時間我和歐吉桑沒有什麼互動,但我很清楚並感激,在成長的路上他給予我的資助與供養:每一回去日本玩或出差,都是他和母親開車來機場接送;我去日本就像回家,白天工作、逛街,回到家裡他會準備生魚片、河豚火鍋、和牛壽喜燒……冰箱打開,永遠有最大顆的蘋果和水蜜桃。

退休後,他和母親一起搬回臺灣生活。當時他看起來還很健朗,完全看不出已快七十歲,母親差不多六十歲,我心想她大半輩子都在海外生活,晚年心情應該是想落葉歸根,而且回來還有兒子可以依靠。我清楚記得當時她說:「這世人都是歐吉桑在照顧我,來臺灣之後,你跟我一起照顧他。」我說「好」。

但也許真的是因為我和歐吉桑沒有血緣關係,所以母親走之後那幾年,雖然我很難過、痛苦,同時又有一種如釋重負、這輩子再也不需要為別人生老病死牽掛的輕鬆,也因此才能毅然決然地去北京工作。

歐吉桑有糖尿病,十多年前他第一次被診斷出此病症,是因為連續喝了幾天的汽水、果汁,血糖值高到爆表測不到,就像母親平安夜入院一樣,從基隆趕到臺北急診。我在急診室看到他時大為吃驚,因為他整個人面黃枯瘦、小了一號,頹靡的模樣很像快熄滅的蠟燭。經歷那一次危機,他戒掉菸酒,飲食變得清淡,持續回診看醫生。

他定時吃藥,每三個月回診,幸運的是,那位新陳代謝科醫師剛好會說日文,所以這些年我都自以為安心地把他丟給基隆家人照顧,讓姪子開車載他去看病,我在臺北、北京過我的生活,從來沒有陪他去過一次醫院。他確診Covid–19時,我也是火速幫他張羅隔離期間的食物跟清冠一號,隔著基隆的家門向他說:「我送東西回來給你喔!」僅此而已。

二○二二年底,他在基隆的家因低血糖昏迷,三個月內又發生第二次。得知消息的當下,我都在重要的工作與會議中,沒有在第一時間面對他倒在地上的衝擊畫面,打一一九叫救護車的人也不是我。我是在工作空檔時,打電話問家人關於他的病情進度:醒了嗎?有意識嗎?看護來了嗎?

有空的時候就去醫院看他、買一些吃的,該付的錢我付,該買什麼我買,差不多就這樣。我知道自己在逃避,因為就算我去了醫院,還是沒辦法跟他溝通,去幹嘛呢?還有,自從母親過世之後,我極度抗拒去任何醫院探病,深怕被勾起很多已塵封、不想再浮現的畫面。

昏倒了兩次,就可能會有第三次,他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

該怎麼辦呢?我必須想辦法。

申請長照?服務人員客氣地跟我說,他不是本國籍,無法免費。

送他去住養老院?不可能吧,他一句中文都不會說,被欺負、虐待怎麼辦?

回日本,也就是他的國家申請安養院?哇!光想到他會有被丟包的感受,我就滿滿的罪惡感。

至於二十四小時的外籍看護,應該可行,但申請需要時間,絕對趕不及在他出院之前,還有,若他和看護兩個人住在基隆,語言不通該怎麼解決?

所以我決定把他接來臺北自己照顧。

出院那天,問他需不需要輪椅?他說不用,但看他拿著拐杖走路的背影,八十三歲的他已經比六年前母親離世時蒼老、孱弱許多。

自那天起,我和我的日本爸爸,正式開啟新同居生活。那也意味,我十多年自在的單身生活,從此風雲變色。

「洗澡」這道人生課題

把歐吉桑接來臺北住,最初真的是抱持且戰且走的心情,認為就是個階段性任務,等到他左手復原、生活可以自理了,就能讓他回基隆,我也就解脫了。

臺北的家有兩個房間,一大一小,大的是臥房,小的是我的工作室,對於單身的人來說,空間還挺舒適。歐吉桑來到臺北的第一晚,睡前我到臥房搬枕頭棉被,打算去客廳睡沙發,他說:「大丈夫(日文:沒關係)。」示意我可以跟他一起睡沒關係。

但是我有關係啊!我已經想不起多久沒有跟人睡同一張床了,怕對方傳出打呼聲、怕自己翻身影響別人,所以我寧可睡沙發。從他來的第一天,我每天都在跟上天祈求,保佑他的左手趕快好,可以趕快自己下廚做飯,同時間我也在辦理外籍看護申請,希望等一切到位,我的任務就可以告一段落。

除了睡覺,更有關係的事情是:洗澡。出院那天,我問看護小姐:「阿公在醫院有洗澡嗎?」她說:「有啊,都是我幫他洗。」天啊,我真是什麼都躲不掉:換藥、洗澡、睡沙發。本來還希望看護可以告訴我「沒有洗澡」或「幫他擦澡」之類的答案,但跟據她的形容,真的就是「沐浴」—歐吉桑全身脫光光、左手舉高高,扶著牆避免碰到水,讓她幫他洗澡。

我家的浴缸很好笑。當初買下這間房,浴缸是一個吸引我的加分項,因為夠長、夠深,泡腳時雙腳可以完全伸直;等我住進來才發現,我家的熱水器是儲水式的,水放不到浴缸的五分之一,熱水器裡的熱水就沒了,要重新再儲、再放,所以我住了十多年,只泡過一次澡。但也捨不得拆掉,所以每次洗澡都是在浴缸跨進跨出,掛上浴簾,簡單做起乾濕分離。

要幫歐吉桑洗澡,我最擔心的是他那雙纖瘦的腳出入浴缸會不會很危險、容易滑倒?所以第一次我請他坐在馬桶上,就連沖水也是。就算整間浴室的地板會濕掉也無妨,至少比較安全。

第一週,我們「洗一休一」,畢竟他都在家,沒流什麼汗,也盡量減少傷口碰到水的機率。第二次洗澡時,我發現他比較想進浴缸沖水,而且他很貼心,擔心蓮蓬頭的水由高處往下沖會濺到浴缸外頭,所以自動蹲下來讓我沖水,這對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來說,實在太辛苦了,於是第三次幫他洗澡的那天早上,我去菜市場買了一張矮凳,那天他看我開門抱了張矮凳回家,直接走入浴室,露出會心的微笑。我還幫他戴上塑膠手套(對,就是吃手扒雞那種),用橡皮筋綑起來,這樣傷口沾到水的機率就更低了。

日本人喜歡溫泉、泡澡,家家戶戶都有浴缸,過去我去日本玩,歐吉桑也曾開車載我和母親到箱根、熱海泡湯,我們早在許多大澡堂就裸裎相見過。但「看到裸體」跟「你要幫他洗身體」,完全是兩回事。人的一生,除了為人父母幫小孩洗澡之外,幫別人洗澡的機會應該是少之又少吧?

就算他有的,我也有,但看到長輩的重點部位還是挺尷尬。尤其是頭一、兩次,歐吉桑坐在馬桶上,我從站著用沐浴海綿刷洗他的身體,到蹲下來要幫他刷腿時,那麼近距離的「首當其衝」「觸目所及」,感覺真的非常怪異!但我看他還挺自在的,正所謂:只要你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

幸好,當我快刷洗到重點部位時,他感受到我的停頓,就把海綿接了過去,完成最後步驟。

照顧歐吉桑,好像是母親留給我的功課,在她離開後的六年,我被命運指派去面對這份功課,但過程裡也意外回放、映照出母親生前的片段,即便有些畫面依然會令我心痛,但就是回來了。

我想起母親生前,我們三個人最後一次回日本,當時她出入已經需要坐輪椅,但那趟旅行,我們竟還安排了兩天一夜的溫泉之旅。

下榻飯店的每個房間裡都有溫泉,但是浴池很深,需要先踩三個石階才能進到浴缸,以她當時的虛弱程度很容易跌倒,非常危險。

我問母親:「我幫你洗澡好嗎?」但她害羞不願意,所以最終我只能妥協,扶著她坐在浴缸的邊上,然後開著門、背對著我洗澡,這樣我才能放心。夜裡,她數度起床尿尿,我也跟著醒來,即便穿著尿布,褲子還是全濕……這些遙遠的、不堪的、心痛的回憶,原以為隨著母親化為煙會跟著消逝,卻在我和歐吉桑一起生活之後,冷不防地又給我一記回馬槍。

在母親離開、我放飛自己多年後,她丟來這道人生考題,不只是一紙簡單的測驗,還是三不五時會逼著你複習的考古題。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