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閱讀
編輯私房書單|願你的身體是你的身體──《以為無人傾聽的她們:台灣首部人工流產文集》
by Melody TU-更新
撰文/涂千曼;書封提供/游擊文化;圖片/pexels

「在一個流產的女人,和聽聞對方流產的女人之間。你總會是其中一個。」──張嘉真〈最小公倍數〉(小說)
今年六月,第一本基於臺灣經驗,以「人工流產」為主題的文集出版了。集結小說、詩歌、劇本等讓人共感的文學體裁,也呈現來自不同世代與社會背景,共13位受訪者訴說的真實生命經驗。最後收錄學者們探討現行墮胎法規的爭議點,與近代臺灣墮胎歷史的各種面向,還有醫師回答關於人工流產不能不知道的問題。從感性到理性,虛構與紀實,一步步打開我們的視野──那是社會祕而不宣,世界數百萬生理女性卻必須直面的人生。有一天,我們可能也會面臨相似的情境。
「最近不是一直在吵什麼提高墮胎罪罰款和優生法,我才知道原來法律規定已婚婦女需要先生在場簽同意書。」──鄧九雲〈正常父母〉(獨幕劇)
「這裡只有產房。沒有墮胎房。」──胡淑雯〈墮胎者〉(小說)
有關生育這一題,前陣子才有高中生北區模擬考公布的作文題目「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臺灣尚未合法化的議題,確實值得思辨,卻在攸關成績的考題設計上,強迫學生代入涉及私人經驗與倫理的身分,引起許多人的不適。當女性是唯一擁有子宮的人類,他的身體還是自己的身體嗎?他的意志是出於個人的自由與夢想嗎?可以真正決定自己的人生嗎?在《以為無人傾聽的她們》中.受訪者們無論基於什麼現實條件的原因必須拿掉孩子,故事如同月亮的陰暗面般,皆籠罩在某種罪責感中。後續學術論文的引證,也說明臺灣社會普遍存在的「嬰靈」傳說,其實是時代下新興的宗教「商機」,而漸漸形成壓迫女性精神的工具。
「女人都在煩惱別人的評價,被知道我做了這件事(墮胎)怎麼辦,之後如果跟其他人交往,要怎麼交代;而不是我自己要怎麼想、怎麼走過這一切。」(訪談故事)
採訪這些真人真事,並負責本書主編的作家吳曉樂,形容這是出於「不甘心」的一本文集。不僅關乎生育自主的權利,也關乎個人命運的詮釋,其實可以有很多方式。當以為無人傾聽的有人傾聽,我們或許能夠迎來允許更多真實聲音的社會。
以為無人傾聽的她們:台灣首部人工流產文集
作者|吳曉樂, 胡淑雯, 張嘉真, 徐珮芬, 鄧九雲, 陳宜倩, 吳燕秋, 梁秋虹, 烏烏醫師
出版|游擊文化,2025年6月
[更多書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