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專訪】考工記工作室「范承宗」將傳統工藝智慧化為當代藝術美

擅長將竹藝老工藝技術及對待材料方法研究透徹,繼而發展成出令人想像不到的應用,目前30出頭的范承宗,早在23歲就拿遍 IDEA、iF、Red Dot三大國際設計獎。

採訪撰文/曹沛雯 攝影/陳志華

【專訪】考工記工作室「范承宗」將傳統工藝智慧化為當代藝術美

在一個初秋的清晨,位在南投草屯鎮被青山環抱的「考工記工作室」裡充滿了鄉間的靜謐,空氣中瀰漫著竹子、木頭、藤、藺草……等各種工藝材料的清香,約莫十點鐘人員開始魚貫而入,原來工作室的作息是從早上十點上班、傍晚五點下班,是一個即使前一晚不小心追劇到凌晨一、二點,翌日都還能睡滿七小時從容上班的時間。

位於淺山間最幸福的「傳統」企業

不僅上班時間人性,員工旅遊也很迷人,照慣例都是帶薪且20天起跳的歐洲行,最近一次去了義大利看米蘭設計週和藝術博覽會。對於旅行頗有態度的范承宗堅持「要去生活,而不是走馬看花」。

工作室裡每位同事的成長、學習背景都不一樣,透過旅行的刺激去培養品味和美感,這是即使看再多資料、聽再多轉述都不如親身體驗的深刻。目前六人團隊預計明年擴編至八人,我們忍不住為這致力發揚傳統工藝的幸福企業打個小小的徵人廣告。

邂逅工藝之美的偶然與巧合

大學讀工業設計,碩士班到荷蘭交換學生時受到了歐洲自由風氣與美感經驗的震撼。「去荷蘭之前我對人生目標的想像是:畢業後當研發替代役,之後進入大企業努力嶄露頭角,也許再被獵頭挖角去待遇更好的公司,最終成為高階主管之類的。」只是在歐洲遊歷的那段期間他察覺到人生還有各種精彩的活法,雖然當下還沒找到自己的方向,但逐漸確定的是他不適合身在公司體制內。

學生時期和多數同學一樣普遍嚮往歐美、日本的設計流行,甚至排斥傳統文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參加了國立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Yii計畫甄選,只因為一心想獲選前往義大利展覽的機會。當時被安排與竹藝老師搭檔的范承宗,也因此種下以傳統工藝做創作的契機。

在四處拜訪匠師學藝的過程中,他發現這些聰明絕頂的造物方法經代代相傳後已演化極致,而且一定要親手做過,才能體會工具的抓握、材料在手上是什麼感覺?他就此發現竹子是一種隨機的材料,雖然規格穩定度低但材質變化應用的可能性很廣;「學習怎麼和材料溝通,而不是強求它變成違背本貌的樣子。」便是范承宗跟竹子學到的哲理,他認為人與人的關係亦然;所有關係開始發生問題往往都是當誰想要強求誰去改變,通常不是對方變差了,而是一開始就不夠瞭解對方的本質;材料也是,一般人覺得竹子親和平價,但范承宗卻嘗試運用它挑戰價值感的極致,創造出令人激賞的作品。

設計師?工藝家?藝術家?

只可惜這些聰明絕頂的造物方法,漸漸只剩下少數師傅和研究者知道。一想到這些老智慧有天將會消失,就讓他感到不捨,於是他開始學習各項傳統工藝。心思縝密且擅長分析的他,還歸納出一套有效的學習系統和方法。起初用接設計案的收入去養工藝創作,一直到用竹子做出的鏡子、盤子在國外展覽受到歡迎,讓他大獲信心,才開始全心投入創作,而讓范承宗更孜孜不倦地探索著傳統工藝蘊藏的智慧,並轉化成各種充滿靈光的藝術創作。

近年范承宗運用竹凳「包管」轉角技術加上蒸籠層層成形的工法,製作出充滿現代感的竹鏡〈Circle〉;向邵族耆老習得的魚筌製作,放大尺寸變成了大型裝置藝術〈筌屋〉,以及大型裝置藝術〈帆城〉、〈龍宮〉、〈讀海〉、〈築巢計畫〉都廣受好評,包括 Hermès、Loewe、Aesop、The Ritz-Carlton、Apple、百富、誠品等等品牌,都邀請他進行合作。

「常常有人問我覺得自己是設計師、工藝家、還是藝術家?」其實每一種身份都是范承宗,他需要設計師的溝通力、富有邏輯性的執行力,甚至是擅長說故事的行銷力;具有文化底蘊、迷人時間性的工藝,則一直是他最核心的創作精神與作品的製作方式;而身為充滿自由可能性的藝術家,則讓他敢於冒險,在創作中做出不尋常的決策。初以設計師學習紮穩馬步,繼而融會貫通多種工藝精髓打通任督二脈,終於天馬行空開創出無限寬廣的藝術之路。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