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鬆綁壓力、焦慮身心靈!森林療癒師張庭瑋,「森」呼吸找回自然療癒力

張庭瑋是台灣首位取得美國自然與森林療癒嚮導協會(ANFT)認證的森林療癒嚮導,誤打誤撞闖進森林療癒的國度,卻踏上與自己和解的旅途,不再壓抑自己的她,學會用更好的方法關愛他人與自然,下一步的夢想,是想把溫柔和善帶給更多人。

採訪撰文/黃馨慧 圖片提供/Shinrin-Yoku Taiwan 小森日、本質旅行、游牧二人組

鬆綁壓力、焦慮身心靈!森林療癒師張庭瑋,「森」呼吸找回自然療癒力

「要不要摸看看這株雲杉寶寶?感覺怎麼樣?」張庭瑋拿著小盆栽發出親切邀請,雖然身處室內場域,但當下已開啟森林療癒的第一步,摸起來帶點微刺卻又舒服的手感,讓人想繼續往下撫摸,又不自覺放緩動作怕傷害幼苗,自然其實並沒有離我們那麼遙遠,療癒或許比想像中更唾手可得,感官就在此刻悄然開啟。


張庭瑋是台灣首位取得美國自然與森林療癒嚮導協會(ANFT)認證的森林療癒嚮導,從小就是女童軍的她,在一次國際活動上,經友人介紹而得知「森林療癒」,起初她以為森林療癒與科學分析有關,因張庭瑋家中經營森林浴產品,想著一來或許日後會對家業有助益,再者是現代社會有身心狀況的人越來越多,或許也能對社會有所幫助,對森林療癒的美麗誤會,卻讓她走上自我療癒的旅程。

什麼是森林療癒?森林療癒是場「大掃除」

美國協會認為,森林療癒必須連結在地、了解這片土地,她在美國學習的時間僅一週,隨後半年的實務課程都在台灣遠端上課,功課非常多,必須定期跟老師、同學線上會議,分享自己的收穫與心得,她當時仍在科技業,工作、課程蠟燭兩頭燒,第一個月壓力大到無法做任何功課,她硬著頭皮,盡可能抽空實做,她發現自己真正放鬆了。


她的功課和引領參與者的活動相同,無論獨自靜坐或帶領活動,都會先讓參與者從快節奏生活中抽離,慢下來並專注在眼前的事物上,首先是打開五感,當大家注意到葉子在動、有風的聲音、有土壤和青草的清新氣息、輕撫著植物、觀察生態,「腦袋自然會放空,把日常生活的垃圾清出來,有點像是大掃除,再把事情歸位」。

尋「根」之旅

活動過程不使用專有名詞,對眼前任何事物產生興趣,也可以自行查找探索,感受著自然,也審視著自己的生活、生命與內心,清空後與自我對話,「植物需要根,人也需要根,沒有根會迷失,一直追逐卻不知道到底要什麼,永遠不能滿足,『根』就是那份安定感」。


她解釋,森林療癒的重點,在於與自己、他人、土地的關係修復,「跟土地相處、認識它,才會產生認同感,有認同感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去保護它。它幫助你放鬆,你再回頭保護它,產生雙向的連結,跟人之間的關係是一樣的道理」。


森林療癒還有一個重點是「分享」,每個人就算在相同場域感受同一事物,也會有不同的角度與感覺,在活動當中可以和彼此分享,「現代大家壓力都大,但可能因為環境、對象等種種因素,沒辦法坦然表達自己的感覺,壓抑久了一定會不舒服,分享與表達就是在做情緒的宣洩」。

釋放壓抑的自我

在談情感的壓抑與宣洩時,張庭瑋頗有感觸,她從小就「乖」,當家中遇到一些改變,長輩壓力變大,脾氣也隨之而來,她常被長輩的話語刺傷,當時並未察覺,甚至否認自己也有情緒存在,只是再三自我說服「對方也不是故意的啦!就算了吧!」一再壓抑讓她像個吹脹的氣球,輕輕一碰就容易爆發。


去過國外不少地方,大學畢業後也不在家鄉工作,跟一般的離家相較之下,更像是潛意識為了自保,不再受他人情緒影響而「逃走」。張庭瑋學習森林療癒後,她慢慢試著疏導自己,在自然中啟發新的想法,也願意尋求心理諮商的專業協助,「我是做了森療,才真的覺得很多結慢慢解開,它讓我的生命延續下去了,所以希望森療可以幫助更多,像我這種有情緒困難的人」。

雙向的收穫

帶活動的過程中,她也有不少收穫與感觸。在經過前面的引導與活動後,有個參與者看到葉子飄落就哭了,「他爺爺前陣子離開了,但他因為太忙沒有關注到情緒,直到看到葉子生命週期到了、落地了,突然想到這件事,才抒發出來」。


有次接到一場企業活動,房屋代銷經理帶領團隊參與,不少人在分享環節談到家庭關係,身為媽媽,母親節卻不在家,讓學校老師打電話來關切;工作忙碌沒時間陪伴父母,突然驚覺父母老了,經理也很有感觸的哭了,「他說自己忽略家人,兒子小時候不肯讓他抱,覺得他是週末才出現的『叔叔』」。


彼此分享故事時,有時也會產生「我也有這種感受,我不孤單」的共鳴,在她看來類似心理諮商的故事療癒,「嚮導給予的是舒適範圍,讓大家自由的去分享內心,無論是客觀上的對或錯,沒有評論或抨擊,單純釋放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大家也會給予回應,比如下次可以嘗試怎麼做,這是我做森林療癒最感動的」。每次約三小時的課程,開始前會覺得時間很長,最後會驚覺活動竟然已結束了,「當人進入『心流』,時間感消失,跟大自然『通電』,就放鬆了」。

在家也能森林療癒

近兩年因疫情因素,人們外出的頻率大幅降低,她和一群跨國的嚮導們因此發起線上活動,讓大家也能在室內療癒,所得全額捐贈給公益單位。「我們把森林的元素搬到家裡,用視訊做自然療癒」,他們請參與者坐在外面有植物的窗邊,或是家中有植栽,甚至水果也可以,「去聽周圍的聲音、看戶外的景色,觸摸身邊的植物、水果,同樣以五感做引導,只是每個人的素材都不同」,當下人在台中美術館的她,讓大家看著她觸摸樹、撿地上的石頭,參與者的經驗記憶與想像力皆被喚起,不少人都說即便只是看也很「有感」。


如果在家也想自己進行這樣的療癒,每天更換不同的素材,感受上會有差別嗎?她說即便每個人都摸同一株植物,感覺都會不同,因此難以這樣比較,但自己可以換不同素材,感受不一樣的感覺,「重點是真實面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去壓抑它,只要抒發出來,看什麼都滿療癒的」。

森林療癒的下一步?

聊起遇到的難題,她說難度倒不在學習或帶活動,像她在帶領活動過程中理解到,有些人怕摸到土、怕髒,她笑說自己也怕蟲,很能同理想參與活動又覺得擔憂的心情,為了讓大家都能好好放鬆,她會選擇有整理過的場地,再鋪上野餐墊,並準備打磨過的檜木小杯墊,參與者同樣能置身森林中,但又能放下恐懼、舒緩壓力;另外她也運用自家的森林浴精油製成體驗包,讓無法進入森林的人,也能在居家療癒時,享受森林的芬芳。


同時她也致力於推廣森林療癒,林務局已推出台灣的森林療癒師認證逾一年,她是培訓講師之一,課程報名經常爆滿,但相關議題在社會大眾間的普及程度似還不盡理想,她笑說:「這方面可能要再努力。」

如果對森林療癒有興趣,她建議可以先嘗試林務局的課程,「台灣一開始是學界在推動,課程價格很親民,有很多知識型的內容,還可以選擇不同的模組,不過實務課程的時間會比較短;像日本的話,推動的就是醫界人士,比較朝向透過森林療癒,幫助生命指數維持良好的狀態;如果喜歡心理靈性,我就會推薦美國協會的課程,當然價格相對高很多,基礎知識課程較少,但會不知不覺透過實務課程建立基礎知識」,如果不追求認證的話,透過課程體驗後再自己進行療癒,也是一個好方法。


張庭瑋在做女童軍服務時,碰到很多不同的孩子,也觀察到許多現象,「過動真的是病嗎?還是現代社會養出這種病?比如手機讓不少小孩的專注力降低,什麼都要快,就會沒有耐心,對著機器久了,也很難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可能會在未來衍生很多問題,社會無法接受這種情況,但說不定這些小孩都是受害者呀!我在帶領大人的活動中發現,森林療癒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和想法,性格往正向發展,說不定森林療癒是未來發展全人教育的路徑」。與自己和解,同理他人處境,關愛自己與他人,擁抱土地的能量,漫步在陽光下的她逐漸甩脫過去陰霾,走出自己的閃閃發亮。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