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格鬥女孩Bonbon Wang,運動就是遊樂園,「我想盡情、開心活在當下」

非要具有纖瘦線條的體態才叫完美?非得站在賽場,才能盡情揮灑熱力與能量?格鬥女孩 Bonbon Wang、三鐵女孩謝伯韶和健體女孩 Nancy,不僅美麗更擁有美力,打破對運動的迷思與框架,在不同領域的運動中找到身心平衡與快樂。

採訪撰文/黃馨慧 攝影/Weslie Wei 化妝/Vicky Hsu 髮型/Vicky Hsu 圖片提供/Bonbon Wang

格鬥女孩Bonbon Wang,運動就是遊樂園,「我想盡情、開心活在當下」

Bonbon Wang 小學三年級就接觸跆拳道,後來忙於學業和工作,沒有再繼續練習,三年前接觸健身,隨著肌力增加,她想重拾跟兒時一樣的運動樂趣,「泰拳對我來說是非常迷人的運動,是泰國傳統的格鬥術,我也有跆拳道基礎,就覺得學泰拳不錯,而且花花的泰拳褲也很漂亮,就這樣投入進去,越投入就越喜歡」,有些人會好奇,為何女性會想接觸泰拳,她笑說:「我可能有點叛逆反骨,喜歡做別人覺得我不適合或做不到的事情,很有挑戰性啊!」

運動就是要開心

從泰拳入門至今一年多,接觸綜合格鬥則是近半年的事,開始運動後身體「很有感」,她發現自己很少感冒,但她認為運動不只是為了身體健康,「從事這項運動的當下是開心興奮的,我覺得這個很重要。我投入泰拳是疫情很嚴重的時候,當時工作壓力大,為了回看自己的動作我就錄影,看到一些自己打不好的地方覺得滿好笑,就放到網路上,沒想到反而吸引網友來看」。

一開始有人會批評她的動作,隨著她逐漸進步,這樣的聲音也越來越少,「我很清楚自己不是職業選手,但我喜歡這項運動,我覺得可以跟大家分享,學格鬥運動不一定要很厲害,我發現很多職業選手的想法也跟我一樣,認為格鬥是每個人、任何職業和性別都可以參與的運動」,也有人質疑她現年33歲的她進行激烈運動的可行性,她說:「綜合格鬥選手大部分都是30多歲,甚至更往上的年齡也大有人在,它在身體運動的同時要動腦,比如在對打的時候做假動作欺敵,很像益智遊戲,需要時間鍛鍊才能真正精通。」

運動改變審美眼光

她回想兒時為了跆拳道比賽,特意穿雨衣跑步減重,或是在場地中對打,都是建立心理素質的過程,「連那些壓力都可以挺過去,生活上的壓力都沒有它壓力大,格鬥運動確實增強了我的抗壓性 」。 她也是在接觸健身後,改變自己的審美觀念,希望自己能夠把肌肉練得更壯一些,她瀟灑表示:「我都直接跟粉絲說我體脂肪30幾。像我其實很不愛看到那種 Before、After 的對比廣告,彷彿胖胖的時候很糟糕,瘦瘦的才算成功,但成功不是這樣子定義的啊!胖胖的時候也有不一樣的成功和美啊!」

與粉絲的正能量循環

粉絲感受到她對運動的滿滿熱愛,會熱情給予反饋,有粉絲甚至把她當打卡點,天天與她分享自己做了什麼運動,持續將近兩年的光陰,「我沒有他那麼勤勞,但我覺得那是互相激勵,像我也會盡可能每天發文開心向粉絲說早安,一種我們今天一起努力的感覺,希望可以創造好的循環,這是我很在乎的事情」。


她打算明年要真正站上格鬥賽場,但沒有特別想訂立的目標,「人生其他事都太有目標,我想保留一件事情是可以盡情、開心地活在當下,比賽可能會被打爛,但只要享受當下面對的挑戰,去感受、去玩,世界就是我的遊樂園」。

Bonbon Wang,格鬥女孩運動小撇步

適合格鬥運動的人?

大家都適合,它的訓練比較是全方位的,心肺功能、身體協調性都是,也能讓肌肉量被練起來,反應速度更快,如果是特殊身體情況建議找醫師評估。


我的運動餐盤?

我是外食族,喜歡調味簡單、營養豐富、飲食均衡的料理,蛋白質一定要吃夠,愛吃一堆肉,喜歡地瓜勝過米飯,甜食盡可能少吃。

需要準備的器材?

安全帽、護踝、護脛、護齒、手套等護具。


需要保護的部位?

任何運動一定要以保護自己不要受傷為優先。平常練習、稍微比劃就要戴護齒,上場一定要戴,不然不小心揮到可能就會少一顆牙(笑);安全帽也很重要,不好好保護頭部的話可能會腦震盪。


旋轉或踮腳時很容易扭到,護踝可以讓踝關節不要有太多旋轉動作,避免受傷,以及泰拳會舉起小腿,用脛骨作防禦,我上次就被踢到導致脛骨挫傷,所以要穿護脛,現在如果不是職業賽事,只要有好好戴護具,格鬥都不太容易受傷。


該從哪裡入門?

格鬥項目很多,像國術也算在內,挑一個你覺得帥、對它有好感的項目就好了,滿多人都是因為電玩人物或影視動漫角色喜歡上格鬥的。

運動獨門密技?

我會錄下自己的動作重看,然後看一些職業選手賽事,模仿她們的動作,也會從中得到啟發,像我最近就有看到很想嘗試的肘技。


心煩時該如何堅持?

如果已經疲憊厭煩或有挫折感,就稍微停一下,不需要一直 Push 自己前進,然後也要原諒自己一下,不需要把自己逼到討厭它、要忍受的情況,吃也是一樣,想吃就去吃吧!煩可能是一時的,我畢竟還是喜歡格鬥,最終還是會回歸這件事。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