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生命印記,療癒與重生的故事|《陌生的你》郭玫秀:「獻給受傷過的靈魂和身體,所有殘破不堪的傷疤,都是值得被好好愛的。」
by Nic-更新
企劃/解光芸 採訪撰文/解光芸 攝影/周頌德 化妝、髮型/陳靜琦

「我對這個疤痕是沒有記憶的,」郭玫秀這麼說。小時候大約2、3歲,住在南投的玫一家人遇到921大地震,高處的熱水瓶因強震倒下,滾水燙傷玫的雙腿後側,留下難以消除的痕跡。家人們出於愧疚,閉口再也不談這件事。
「我覺得那個氛圍很尷尬,家裡充滿不會提這件事的氛圍。」內心柔軟的郭玫秀他也不忍心逼問,「當身邊的人都退縮,這讓我也無法勇敢,」玫不想造成家庭裡更多傷痛,卻漸漸在自己心中形成了一股找不到出口的焦慮。
與你的關係彷彿陌生人一樣。忽遠忽近,彷彿共處,又好像分離,逃避、遠離、奔跑是我對你的第一個反應,但互相排斥的我們,共處在同一塊肉體上。
高中時期的青春女孩正是愛美年紀,玫秀穿上制服露出雙腿後側痕跡,總是引來各種側目與詢問,只用「小時候燙傷」帶過:「有點想逃避,但又陷入困擾、陷入容貌焦慮。穿制服,活動表演的衣服要露腿,或游泳課,那些事情都會重複解釋的過程。」
就連看到其他女孩光滑的腿,對玫秀來說都感到負擔,他高中時尋求雷射治療,原以為能撫平疤痕告別惡夢,卻換來真正的絕望。每次療程都以方形的多孔針頭不斷扎到雙腿血肉模糊,刺激肌膚重新癒合,但錐心之痛卻未能換來無痕的夢想:「雷射真的很痛,我也終於覺悟了,我這輩子就是這樣子了。」他開始試著用膚色絲襪來遮掩傷痕,但即便如此仍過不了心裡那關。
直到他打算考媒體傳達設計學系研究所,當時實踐大學的入學題目要求挖出內心深處的故事,玫秀想起了這個發生在自身的重大意外,決心藉機探究過往。就像開啟了潘朵拉的盒子,既痛苦又真實,他一邊挖掘自己內心深處、一邊創作,那過程絕對不能用舒適來形容。他露出淺淺的苦笑說:「每次諮商都蠻痛苦的,回程都會懷疑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然而回憶雖痛苦,卻也是一種釋放,「我覺得也是自己差不多要面對的時候了。用創作來面對。」
既陌生又親密
他的織品作品用簇絨槍來燒灼,在布料上用異材質布料拼貼出起伏如水泡、如山稜的線條,不同的材質拼接就像腿上的傷疤,起起伏伏、卻自有姿態。
因為玫的疤痕在雙腿後側,為了讓自己清楚看見疤痕的每一個角落,他請了會攝影的朋友拍下細節,並且在創作時一一細看每個角落,甚至也將這些傷疤的高清照片放入展覽中,展覽名為「陌生的你」,意指玫身上這個既陌生又親密的大片傷痕。
展覽當天,玫空出了一段清場的時間,只邀請父親、母親和姊姊入場觀看。他逼自己帶著家人,一幅一幅作品細細講解,邊講邊哽咽。「在作品面前感受更放大,我一度以為我做不到,但我心想我都做這個展覽了,他們來看展,對我來說也是心態上的成長。」玫和家人在展覽後有了某種程度在這個話題上的和解,就像長期卡在身上的一個痂終於鬆動,有了脫落卸下的一絲曙光。感性的媽媽事後還傳了訊息告訴玫:你是堅強的人,能夠面對心理跟身上的創傷,並且蛻變成漂亮的蝴蝶,「你的努力跟成就都會成就不平凡。」
而藉著這次展覽,玫更驚覺其實自己身上的傷疤,和大多數女孩內心的容貌焦慮其實差別並沒有那麼大。許多來看展的女孩在會場內動容,後續更傳訊息告訴玫:能夠在眾人面前赤裸裸地展現自己的容貌焦慮,真的非常勇敢。
玫從一開始用織品、攝影到開始畫自己的傷痕。顏色從黑白,漸漸加入了媽媽喜歡的紫色,有如出生肌膚的膚粉色,在創作期間他也發現自己的內心漸漸變了,「我會一直塗塗抹抹,好幾次修改。越畫越沒有那麼醜。」而眼裡的疤痕也變成了不同的樣子,像是山的稜線,或是珊瑚:「我記得那時候覺得我自己的傷疤很像珊瑚,皮膚上長出珊瑚,這是我覺得最像的。」
玫秀把珊瑚的漂亮與珍貴賦予了自己的傷疤不同的價值,就像諮商師不會告訴他不要在意、更不會說「跟許多人比起來你已經很好了」之類的話,而是引導他用不同的價值觀去看這個疤痕,玫解釋:「發生在廚師、工人身上,這傷疤可能只是一個工作上印記,其實是我自己對美醜有定義。」
現在談起傷疤的故事,玫還是偶爾哽咽,甚至需要稍微清場;雖然看到其他女孩露出腿,他還是會忍不住羨慕;雖然無時無刻不意識到這件事的存在,但是玫已經可以與自己的疤用比較舒服的方式共存。
他想要藉著自己的創作述說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如果遇到同樣經歷的人,玫會想對他說:「情緒是很自然的事情。你不用害怕別人知道,也不用覺得哭很丟臉,都不用。經歷很痛苦,也可以自然流露。」
曾經也擔心傷疤會影響另一半觀感,交往後玫鼓起勇氣告訴了當時的男友、現在的老公:「我一直遮遮掩掩,第一次講的時候,我用文字講。不敢當面講。」沒想到對方大方說不介意,因為「這就是你。」玫說:「我想要跟大家說,即使你自己覺得殘破不堪,你覺得傷疤沒辦法讓人看見,但你還是很值得好好被愛。」未來玫秀會持續創作,把傷痕擴大到容貌焦慮,讓更多人感同身受並且被療癒。
如果能夠換得不曾有傷疤的人生?玫深思了一下說:「沒有這個疤,就沒有感受的過程。痛、害怕、想逃跑、怕別人看你的感覺,都會抽掉。可能會變得更有自信,但現在的我好像不後悔有這樣的遭遇。」讓自己更有共感力,生命更多層次、更豐富,甚至可以用創作來說故事撫慰人心,或許就是傷疤帶來的小小餽贈。
──2025年10月號《美麗佳人》Special Report,〈生命親吻的印記:郭玫秀 陌生的你〉
延伸閱讀:
- 生命印記,療癒與重生的故事|林玲汶:「勇者,是懷著恐懼卻仍向前。」
- 生命印記,療癒與重生的故事|《速寫》陳怡君:「我的肉體已經無可挽回,但靈魂還有得救。肉身是不可逆的,但把內在強化,肉身就會變成小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