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美食
台北咖啡烘焙實驗所「Branch Coffee Roasters」:從自家烘豆室到現場沖煮,打造全方位品飲體驗
by Sky Chen-更新
Photo/Branch Coffee Roasters

在臺北大安區的巷弄裡,悄悄誕生了一間有點特別的空間「Branch Coffee Roasters」,它試圖重塑消費者理解咖啡的方式,將咖啡從挑選、烘焙到沖煮,完整呈現在同一空間裡的場域。就像座小型的實驗室,也像咖啡的舞台,將每顆豆子盡力展現獨特的樣子。
延伸閱讀:
期望開枝散葉的「Branch」
「Branch」在英文中有「樹枝」的意思,也可以代表「分支」或「延伸」。品牌以此為名,也放進三位幕後推手羅可恬(Tien)、Ethan 與 Louis 的期待,他們希望每一杯咖啡都來自枝枒間孕育的果實,而樹枝象徵咖啡最直覺的起點。其次,團隊夜希望這家店能不斷生長開枝散葉,成為新的咖啡能量據點。
Tien 也是士林餐飲空間「INTRO Kitchen」的創辦人,這裡結合音樂、選物與餐飲,展現他對生活美學的敏銳感知。而 Ethan 則來自「Ongu Coffee Roasters 醞玖製研所」的主理人,以科學化的態度研究烘焙,擅長用數據與實驗揭開豆子背後的可能性。咖啡師 Louis 對沖煮與品飲有著獨到理解。雖然三個人背景截然不同,卻又著同樣對咖啡的熱情而交集,最終也共同孵育的「Branch」。
北歐式的咖啡舞台
「Branch」的外觀,可以看見透明櫥窗裡的烘豆區,而室內空間不大,一眼就能望穿。最醒目的就屬中央那座開放式吧台,所有沖煮、萃取、特調的過程都在這裡展演,就像是咖啡的舞台,客人能透過觀賞參與正個製作過程。
空間色調則以橘紅和木質搭配,再加入銅片老件點綴,簡約又不失溫暖。此外,牆上還掛著 Katherine Bernhardt 的版畫《ET Phone Home, 2019》,為整體氛圍添上活潑的感受。座位則由板凳、旋轉椅組合而成,少了制式桌椅的距離感,鼓勵人們以放鬆姿態與咖啡對話,整體輕鬆又自在。
滾動式調整的豆單
而「Branch」最核心的咖啡,由烘豆師 Ethan 每三個月更新一次豆單,選項橫跨傳統處理法、獨立莊園到競賽級生豆,讓消費者能在不同層次的風味之間游走。在這裡,你可以喝到平衡、易飲的配方豆,也能選擇單一產區的濃縮,體會某片土地最直接的氣味。如果偏好層次鮮明,淺焙會展現花果香與酸值;想要兼顧酸甜,中焙則是柔和的選項;若喜歡濃郁,深焙能帶來可可與焦糖般的醇厚感。
更特別的是「B-side project」豆單,是專門挑戰小眾風味或比賽型的豆子。除了是團隊的野心,也想傳達咖啡的面貌絕多元,除了安全選項,也可以透過風味來場冒險。不過 Tien 也認為降低門檻同樣重要,所以店裡設計了「tasting」形式的一套流程,讓初學者一次比較不同豆子的特性,不需要過於專業就能體驗差異。若沒有磨豆機,也能直接在現場購買,請店員協助磨好,甚至選擇浸泡包帶回家。「Branch」透過許多細節,期望讓更多人走進精品咖啡的世界。
飲品延伸自咖啡豆多樣性
希望待過 Branch 的經驗,能成為一種無形的「認證」,有個人的底氣,也成為品牌的養分。
在飲品選項上則緊扣豆單變化,像是 Espresso、黑咖啡、奶咖等經典品項,都會隨豆款不同呈現新意。其中最有趣、必點的是「Bean Trio」,他們使用同一款豆子做成濃縮、奶咖與特調,讓客人在三種風貌中自由切換。
手沖則是團隊投注最多心力的部分,他們以科學化的方式測試不同參數,卻又不失職人手感。奶咖則會根據不同豆子,挑選最適配的鮮乳搭配,也展現了對「一杯咖啡」的深度理解。除了咖啡,店裡也供應康普茶、輕食,例如可頌、牛肉鹹派與自製費南雪,甚至有 Louis 發想的生火腿三明治,把法國麵包、生火腿與自製起司組合出意想不到的層次。
此外,Tien 也提到,他們希望這裡不只是零售的空間,也能向外延伸到 B to B 的合作。從設計公司給員工訂購的日常豆子,到企業級的客製化配方,再到完整的設備與諮詢。對他來說,「Branch」的意義不只是經營一門生意,而是培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希望待過這裡的人,未來可能帶著豆子、帶著記憶,把這段經歷延伸出去:「希望待過 Branch 的經驗,能成為一種無形的『認證』,有個人的底氣,也成為品牌的養分。」在咖啡廳林立的台北,「Branch」要說的故事,是一顆豆子就像店名般有各種延伸的可能。
Branch Coffee Roasters
臺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345巷15弄2號1樓
營業時間:週三至週一 10:00–17:00(週二公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