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IONSHIP聊心事
從沉默到行動,戲劇治療陪伴創傷倖存者找回自己的聲音與力量
by 勵馨基金會-更新
撰文:勵馨基金會 公民對話處媒體組 組長 錢愛慈 圖片:網路

勵馨基金會台北蒲公英諮商輔導中心自2000年起開辦「戲劇治療」團體,陪伴曾遭受性侵害的女性,在戲劇的世界中慢慢療癒,在安全的空間裡重新連結自己的身體、情緒與記憶,重建對他人與自我的信任,並找回內在的力量。
在「扮演他者」中溫柔碰觸創傷
戲劇治療是一種結合肢體、聲音、角色扮演與藝術表達的療癒方法。與傳統心理諮商不同,它提供倖存者一條更間接、更有彈性的路徑,透過創造與「扮演他者」,在不強迫訴說的情況下,練習靠近與表達創傷經驗。
勵馨蒲公英的戲劇治療團體從不強求參與者一定要說什麼,而是陪他們找到自己舒服的方式表達情緒與經驗。蒲公英資深心理師鄧曉平說,許多創傷經驗往往伴隨長期沉默與自責,而戲劇的形式讓參與者在象徵性的表達中,得以打開內在對話,也提供他們重新定義創傷經驗的空間。
在戲劇治療團體中,成員得以逐步練習信任、情緒表達與關係建立,也學會用自己的步調面對過往。
在團體關係中重建信任與安全感
在加入勵馨蒲公英的戲劇治療團體前,心理師會先進行個別評估,以確認成員的身心狀況。「性侵害大多發生在熟人之間,造成倖存者對人際界限與信任的嚴重破壞。」鄧曉平指出,這也是戲劇治療設計成小型團體模式的原因。在團體互動中建立安全感,是療癒的第一步。
在戲劇治療的第一階段,「建立關係中的安全感」是核心目標。透過團體中的情感交流與支持系統,建立參與者間的「普同感」,讓他們不再孤單地面對創傷,而能在互相信任的氛圍中慢慢打開心防,重新認識自己。
課程中除了主要帶領者外,戲劇治療團體也投入大量的人力在擔任陪同的角色,以承接成員們無論在臺上或臺下的各種突發性創傷情緒。這些互動不僅讓參與者學習辨識自己在人際中的位置,也提供一個安心的空間讓他們練習設立界限、表達需求與感受情緒,對於長期自我懷疑與孤立的倖存者來說,是極為關鍵的修復歷程。
以戲劇為橋梁串連創傷與重生
社會對性創傷的關注,往往聚焦在法律追訴與身體醫療,但心靈創傷的修復卻經常被忽略。倖存者若在受害後未能獲得重要他人的支持與理解,很容易選擇隱藏傷痛,甚至自責、封閉,讓創傷在內心持續擴大。
戲劇治療的第二階段,在探索並引導參與者在藝術性的表達中,逐步面對記憶、理解自我。「戲劇治療」的課程內容不只是演劇,也包含說故事、繪畫、音樂、遊戲或是肢體開發、身體覺察等藝術展現,讓每位參與者都有機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幫助他們去探索及表達性侵害所造成的影響,說出被壓抑已久的故事與感受。
這些藝術表達不只是治療工具,更是參與者內在力量的具體展現。說出原本無法說出的話、描繪原本壓抑的情緒,讓他們從被動的受害經驗中,轉而成為故事的主導者。每一次的表達,都是一步自我修復;每一次的創作,都是一種力量的回歸。
改寫劇本走出新選擇
到了第三階段,戲劇治療鼓勵參與者「改寫劇本」,透過演出與創作,重新建構自己與創傷的關係。這是一段極具挑戰的過程:重新經歷創傷事件、面對記憶中的加害人、直視曾經的恐懼,但不同的是,這次的自己有了選擇與行動的能力。角色的命運可以被改寫,故事可以有新的結局。
戲劇治療團體特別設計場景,讓參與者在安全的空間中選擇不同的回應方式,這是一種象徵性的修復,也是一種真實的行動力培養。鄧曉平分享,有參與者曾在舞台上大聲喊出、推開壓制在自己身上的身影,事後說道:「我終於不再是那個沒有力量、不能反抗的小孩了。」
除了改寫自己的受創經驗之外,透過團體成員的陪伴與見證,參與者能感受到被接納與支持,也進一步學習如何建立安全的人際關係,這將為他們日後生活帶來深遠的改變。
「去角色」儀式走向真實的未來
在戲劇治療的最後階段,團體會設計「去角色」的儀式,協助參與者從舞台回到現實生活。透過團體成員的回饋與支持,每位參與者能帶著新的認知與生命視角結束這段旅程。
「我們希望參與者在結束時,不只留下療癒經驗,也能帶走對未來的信心與行動的可能性。」鄧曉平補充,戲劇治療並不止於課程中,它的影響會慢慢延伸進生活的每個角落,幫助參與者在面對未來時,擁有更多選擇與彈性。
聲音回來了,身體回來了,自己也回來了
「曾經我不喜歡我自己的身體,覺得很髒。現在,我會想去學習舞蹈,想和自己的身體對話,好好溝通。」、「我開始放下對自己的責備,也發現自己的需要。生活中不是每件事都與性創傷有關,我和別人沒什麼不同,也值得被尊重。」
在一次次練習說出、站上舞台、與人連結的過程中,參與者們不只是療癒傷口,更一步步走回自己人生的主場。療癒並非單靠個人努力,更是需要一個支持與陪伴的環境。透過戲劇治療,我們希望讓性創傷倖存者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在團體的陪伴下,每一段創傷,都有可能被重新訴說;每一份痛苦,都可能轉化為新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