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IONSHIP聊心事
每一天都可能成為末日,所以我們能做的,只有每一天都努力別讓自己後悔的愛與被愛
by 穆光光-更新
Photo / Getty

隨著2025年7月5日平安無事地過去,我們又好像躲過了一次世界末日的浩劫一般。
當然啦,嚴格來說,日本漫畫家龍樹諒在漫畫《我所看見的未來》(私が見た未来)講到的,並非是世界末日的預言,而是針對一起亞洲會發生的大災難。但無論如何,這個預言還是在台灣與日本引發了一陣議論紛紛,甚至還導致日本這段時間的觀光人數大幅降低,因此其影響力同樣不可小覷。
回憶起來,1999年時,大家也十分恐懼16世紀的知名預言家諾斯特拉達穆斯(Nostradamus),在他著作《百詩集》(Les Prophéties)中,所提到的「1999年7月,恐怖大王從天而降」的預言,並認為那就是世界末日來臨的時間點。
而在13年後的2012年,則是由於古馬雅文明的長紀曆,會在12月21日終結,因此也被視為是又一個末日預言,哪怕有人解釋,那只是長紀曆將邁入另一個週期而已,也還是一樣被傳得沸沸揚揚,甚至還被好萊塢給拍成了賣座的災難電影《2012》。
巧合的是,這回龍樹諒的預言,與馬雅文明那次也正好差了13年,就與馬雅文明與恐怖大王那次的差距一樣,所以也彷彿指出了一個明確的道理──每隔一段時間,幾乎都會有這種導致人心惶惶的預言出現,使得每個世代,幾乎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末日,最後也像是反映出人性對未來,似乎有種始終不變的本能般恐懼,一找到機會便會作祟起來似的。
這不是隨便說說而已。因為早從西元66年開始,就有人相信人類會因當時的戰爭而毀滅,至於敵基督將復活與毀滅世界的傳說,也早在很久很久以前,便有人認為將在西元400年時發生,之後每隔一段時間,便一直會有類似的末日傳聞出現,並指定某個特殊的年份,認為那就是世界末日,在每一個不同的年代中引發恐懼。
當然,幸運的是,人類還是一路走到了今天。只是,這種關於災難與末日的預言,無論如何,都不免還是會影響到我們內心,所以也導致預言日期來臨的那一日,哪怕我們其實並不怎麼相信,多少也還是會在心中閃過「要是這回成真」的念頭,所以只要一想到這點,似乎也會自然而然地,對身邊重視的人更好一些,希望別造成什麼心境上的後悔。
這當然是件好事,等於提醒了我們愛與關心的重要性。但換個角度來說,這樣的心態,其實也值得我們運用在每一天裡,而不是只有某些類似末日預言的特殊情況,才又彷彿被提醒了一下似的。
畢竟,換個角度來說,就算沒有那些預言,其實也每一天都可能成為末日。哪怕不是那種世界末日等級的大災害,但站在個人的角度來說,確實每一個看似平常的日子,都有可能成為單獨個人的末日,無論是因為意外或病痛,個人迎來末日的情況,確實每天都在發生,而且可能就在我們周遭的不遠處而已。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也似乎該把每一天都當成末日或末日前夕一樣,盡量不要讓自己留下任何懊悔,好好地對待自己重視的人,同時也樂於接受他們的好,就這麼在愛與被愛之間渡過。
就算末日,我們一樣擁有愛,也珍惜愛。而這樣的想法,自然也會讓人更加心安,同時也活得更為快樂與珍惜。
畢竟,說穿了,如果每一天都有可能是末日,那麼你想過得開心,還是活在恐懼或負面情緒之中?
這個的答案,不是十分明顯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