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TY美體健康
總是裝沒事,其實你的身體都知道:情緒壓抑的真實代價
by 美麗佳人編輯部-更新
text/Rosa-Lou Boccard-Seltzer edit/Rice Photo/Gettys

當我們正經歷低潮時,專注於正面事物或用忙碌填滿生活,往往看似是一種積極應對的方式。然而,這種「情緒自我審查」其實往往適得其反:不僅對心理沒有幫助,還可能對身體造成長遠負擔。
正向思考背後的代價
當你正面對困難,是否傾向強迫自己保持樂觀、努力讓行程排得滿滿好讓自己不去想問題的根源?雖然這種做法的出發點是為了提振精神、避免陷入悲觀,實際上卻可能帶來反效果。
因為當我們刻意讓注意力集中在讓自己開心的事物上時,往往也在無意中逃避了那些本應被面對與處理的負面情緒。
這種「不讓自己沈溺」的意志,有時實際上是一種將情緒擱置的表現。
根據哈佛大學醫學院心理學博士 Susan David 在 MindBodyGreen 的 podcast 中所言,一個人若強迫自己只看見事情的正面,而非誠實面對內心感受,就屬於「情緒壓抑」。
壓抑情緒會削弱自我信任
「傷痛並不會因為你忽略它就自動消失,」Susan David 解釋道,「相反地,我們必須直面它。」
她比喻,壓抑情緒就像是每天都得扛著一大疊書過生活,一開始你可能覺得還能應付,但久了便會筋疲力盡,甚至連別人想幫助你,你也可能無法察覺。
長期下來,不僅自我信任會被動搖,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受到影響。當你習慣性自我壓抑,可能會逐漸覺得自己的需求與想法不被重視,也會開始質疑別人是否真的在意你。
而當你遲遲無法表達內心感受時,憂鬱與焦慮便容易悄然滋長。這些情緒若未被釋放,甚至可能轉化為怒氣、怨懟,最終影響你看待自己與他人的方式。
情緒壓抑對身體的耗損比你想像更大
Susan David 指出:「當你習慣性壓抑情緒時,其實你正在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結果往往是:原本只是想逃避某個問題,反而讓自己更沒有餘力應對日常生活。
心理學家 Colleen Mullen 博士也在 VeryWellMind 的訪談中指出,長期壓抑情緒會使身體處於慢性壓力狀態,這種壓力反應與許多身心疾病相關聯——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還可能影響記憶力。
在這種長期壓力下,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更容易感到肌肉痠痛、腸胃不適,甚至免疫力下降。
我是不是正在壓抑自己的情緒?
有時候,這種情緒逃避的策略是有意識的,但很多時候,我們甚至沒意識到自己正在壓抑情緒。
洛杉磯安提阿大學心理學家 Shari Foos 表示:「一個人是否壓抑情緒,可以從說話方式、語調、肢體語言中看出端倪。」例如有些人會下意識地抱臂、扭手、抖腳、瞪眼或不斷搖頭。
不同個體的反應方式也不盡相同。Foos 補充說:「當有人問『聊聊你自己』時,有些人會回答『我不知道』,有些人則會迅速轉移話題,避免讓對話聚焦在自己身上。」
這也是為什麼「自我覺察」是判斷情緒壓抑的第一步。
表達感受,是一種需要練習的能力
學會釋放內心感受並非一蹴可幾,而是一種需要刻意練習與持續動機的能力。但好消息是,這項技能可以培養。
你可以透過書寫、冥想、心理諮商等方式,慢慢練習辨認並表達你的情緒。Susan David 建議,與其將情緒分類為「好」或「壞」,不如試著精確描述自己的感受,即使這一開始可能會讓人不自在。
因為只有當情緒被清楚辨識之後,真正的療癒與轉化才有可能開始。
本文最初發表在《Marie Claire法國版》
延伸閱讀:
- 當人生鳥事不斷!學會「抒發憤怒」,比自我接納更能走出情緒低谷
- 耶魯研究證實:成功人士都在偷偷練的5招情緒穩定術,學會情緒調節幫你升值又加薪
- 高敏人必學!名醫揭秘「4種負面情緒自救法」,強化抗壓、找回內心平靜
免責聲明:肌膚保養品使用後狀況會依個人使用方法及肌膚狀況而有所不同,並請配合正確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