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TY美體健康

膝蓋是消耗品 愈早養愈好!6組「膝蓋鍛鍊操」持續練 讓膝蓋多用10年

膝蓋是一個默默承受著我們身體重量的關節,在日常許多動作中都需要我們保持膝蓋的穩定與靈活度,不正確的姿勢和過度用力都有可能對膝蓋造成不必要的壓力。尤其對女性來說,隨著年齡增長、荷爾蒙變化、肌力流失等因素,膝蓋退化、疼痛的風險更高,透過以下6組針對膝蓋的鍛鍊操,持續練習即能延長膝蓋的「保固期」,為日常行走、運動、生活動作建立更穩健的基礎。

Photo/Getty Images

膝蓋是消耗品 愈早養愈好!6組「膝蓋鍛鍊操」持續練 讓膝蓋多用10年

為什麼女性更該早點養護膝蓋?

許多研究指出,女性在中年後(尤其45歲後)更容易出現膝關節退化、疼痛或僵硬,原因包括更年期後雌激素下降、骨量與肌力下滑、髖臀肌群支撐不足、以及膝蓋解剖角度差異。專業復健治療師Aleksandra Kuta 表示:「膝蓋疼痛不一定代表『壞掉』,很可能是支撐肌群(腿、臀)太弱或柔軟度不足,膝蓋只好替代動作承擔過多負荷。」此外,使用頻率極高的關節、長期負重或姿勢不良(如膝蓋內扣、足弓塌陷)都會加速膝蓋的「小病變」;提前介入訓練,就像給膝蓋買一張延長保固。

6組膝蓋鍛鍊操

每次訓練前建議做 5–10 分鐘暖身(如快步走、踏步機或原地踏步):

動作1、半蹲 

站立與肩同寬,必要時扶椅背。臀部往後坐,膝蓋彎約 10 公分(不要太深),胸口抬起。停留 5 秒,慢慢起身。

頻率/組數:每週4–5天,每次3 組× 10下,約4–6週可感覺起坐更順、膝蓋負擔減輕。

注意:膝蓋不要內扣、不超過腳尖太多,避免髕股壓力。

Photo/Getty Images
Photo/Getty Images

延伸閱讀:

動作2、腿後勾 

站立扶牆或椅背,一腿略往後收,膝蓋彎起腳跟往臀部靠,停 5 秒,再放下。

頻率:每週4–5天,每次3 組× 10下,約4–6週可發覺大腿後側比較有力,膝蓋後側拉扯感減少。

注意:背部保持直立,如有下背不適,可坐姿或彈力帶輔助。

動作3、坐姿伸膝 

坐於椅子,背靠椅背,一腿彎、一腿直,慢慢把直腿抬起、停5秒、再放下。

頻率:每週4–5天,3組× 10下,約4–6週,側重起身、走路都會更輕鬆喔。

注意:避免用甩動方式,抬腿過快易傷膝蓋前方。

Photo/Getty Images
Photo/Getty Images

延伸閱讀:

動作4、單腳提踵

扶著椅背或牆面,一腳站立,腳掌撐地腳跟抬起,停留5秒,再慢慢降低。

頻率:每週6–7 (可每天),每次2組× 10下,約3–4週可感覺小腿更有力,下樓、快走膝蓋更穩。

注意:保持穩定,避免腳踝晃動,膝蓋腳尖方向一致,雖然是小動作,但穩定腳踝、小腿對膝蓋支撐很關鍵。

動作5、仰臥直膝抬腿 

仰臥,一腿彎支撐、另一條腿伸直,繃緊大腿前側肌群,抬腿離地約15–25公分,停5秒,再放下。

頻率:每週4–5天,每次3組× 10下,約4–6週可感覺大腿前側肌力提升,膝蓋起身/下椅時更顯輕鬆。

注意:下背勿拱起,腹部微收。如腰痛明顯,可加墊支撐。

Photo/Getty Images
Photo/Getty Images

延伸閱讀:

動作6、側躺髖外展 (Hip Abduction)

側躺於墊上,下側膝微彎支撐,上側腿伸直,腳趾朝前。將上側腿慢慢抬約45°,停個5秒鐘再慢慢放下。

頻率:每週4–5天,每次3組× 20下,約4–6週可發覺臀外展肌更有力,膝蓋在直走/側移時穩定度提升。

注意:不要讓腳尖外旋,也避免上側腿過度擺動。

Photo/Getty Images
Photo/Getty Images

延伸閱讀:

避開對膝蓋不友善的動作以及注意事項:

●跳箱、大量波比跳、深蹲超過90°、大幅度弓箭步 → 膝蓋負荷大。

●長時間下坡、樓梯連續下、膝蓋內扣或足弓塌陷的步態。

●未暖身就進入高強度或用錯姿勢。

免責聲明:肌膚保養品使用後狀況會依個人使用方法及肌膚狀況而有所不同,並請配合正確使用方法。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