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閱讀

別太在乎別人的眼光與評價,那只是「他認為的你」,並不代表是事實。

不論是成長、求學、職場等各種人生階段,肯定都經歷過不同人的批評,到底要如何去看待這些評價?水島廣子的書《那些傷人的話都不是真的》裡,要大家換個角度思考,就能逃脫負面情緒漩渦。

PHOTO/IMDB、時報出版

別太在乎別人的眼光與評價,那只是「他認為的你」,並不代表是事實。

文/水島廣子《那些傷人的話都不是真的:他們喜歡酸你,是因為他們有問題!遠離惱人的負面攻擊,找回不再被人際關係傷害的自己》、出版社/時報出版

在意「他人眼光」的原因來自於受到「小創傷」

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在意「別人怎麼看我」,只是在意的程度因人而異。

「十分在意」和「不那麼在意」的人,兩者有著顯著的差別。

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差別呢?

很在意「他人眼光」的人,其共通點就是身邊有許多愛批評的人、容易擔心的人或管太多的人。

「你這樣做,別人會怎麼想?」「你怎麼這麼沒用?」「那個某某比你強多了。」「為什麼不能做得再好一點?」「都是你害的,事情才會變成這樣。」

類似這種話語,都是從比較親近的人口中說出來的。

我們從小就活在各種評價之中,像是「乖孩子」、「壞孩子」、「很會念書」、「體育很好」、「很笨」、「沒用」、「很溫柔」、「很壞」、「身材很好」、「很胖」等等,在各種方面被人所議論。

而負面的評價是很傷人的。

在日常生活中因為負面評價而覺得受傷,我稱之為「小創傷」(醫學上所謂的「創傷」,是以經歷悠關性命般的衝擊為前提,但在日常生活中就算被人說「你很胖」也不會危及性命,所以為了與原本的「創傷」做區別,本書將這種創傷稱為「小創傷」)。

每個人都可能會有「小創傷」,但有些人是在充斥著「小創傷」的環境下長大的(依照情況不同,也有可能成為真的「創傷」)。

也有人身邊充斥著會帶來「小創傷」的人。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人因為無法安心呈現原本的自我,當然就會認為「所謂的他人是評價及傷害自己的存在」。

為了不被傷害,因而變得很在意「他人的眼光」。

就算周遭的人沒有直接帶來「小創傷」,但如果一直被提醒:「你這樣做別人會怎麼想?」那麼你自然也會將他人定義為可能傷害或評價自己的存在。

體驗過無數「小創傷」的人,因為在成長過程中一直吸收對自己的負面評價,當然沒有自信,認為他人的存在就是負面或有攻擊性的。為了不被傷害──也就是為了不想被別人貼上負面標籤,會掉入「在意他人眼光」的漩渦中。

這個漩渦是以「他人是評價及傷害自己的存在」為核心。如果想從這個漩渦中掙脫,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新修正這個認知。

[POINT]在意「他人眼光」的人,認為別人是「評價及傷害自己的存在」。

別人對你做出的評價,只是「他認為的你」

如果視別人的評價為絕對的存在,看似會產生自信。

因為若是這個世上有所謂的「完美體態」,那只要做到,就可以產生信心,不必在意旁人的目光了吧;只不過那個「完美體態」,必需要能永遠保持。

但實際上卻完全相反。你「瘦身三公斤」,達成了減肥的目標,原本不能穿的衣服都穿得下了,這很讓人開心,而且你還感到自信油然而生;然而一走出戶外,「比自己還瘦的人」、「比自己身材好的人」比比皆是。

於是你的自信就消失殆盡了。

因為現實生活裡,不可能沒有「比自己身材更好的人」,所以「只要身材變好就會有自信」這條路不會有盡頭。

再加上為了要維持纖瘦的體型而勉強減肥,往往是不持久的。一般來說,人可以維持三周左右的飢餓狀態,因此只要稍不留神就會復胖。

如此一來,就會產生「非得再減肥不可」的無止盡努力,簡直就像是在輸送帶上持續逆行一樣。

其他像是時尚品味或化妝、自己的人際關係或言行等等,基本構造都是相同的。

不管哪一種自信,都只存在於「更好的人事物」出現前的短暫瞬間,非常不安定。

就算自己對品味或妝容有一定的標準,但只要看到比自己還優秀的人,就會失去信心。流行是日新月異的,所以如果不能一直精進,就會跟不上潮流。

就算覺得自己的交往對象完美無瑕,但仍然會忍不住跟別人的伴侶比較,對自己的選擇感到懷疑。

總是非常在意自己說的話語、回覆簡訊的時機是不是適切。

有時在這個場合十分得體的話,但到了另一個場合卻會掃了大家的興;對這個人來說也許是恰好的回訊時間,但對另一個人而言卻可能會覺得太慢。

只要這些事情做得不夠「完美」,得到的評價就不會穩定,因而得不到真正的自信。

就算是考取證照或追求高分這種看起來是「絕對性」的東西,也會因為每個人對這個證照或分數的接受程度而異。

就算取得某張證照而產生「做得好」的自信,但很快地,只要看到別人取得「更好的」證照,就會覺得自己微不足道;即使是擁有同樣證照的人,你也會忍不住煩惱「那個人看起來比較優秀」。

這可以說是「他人眼光」中最痛苦的一點了。

別人的評價再怎麼樣都只是「相對評價」,而且也只是「他認為的你」而已。

只要出現比自己好的人,就失去了自信;就算有人誇讚你,但只要其他人對你有所批評,你就自信全無。

沒有什麼是比別人所下的評論更不安定的東西了。

這種不安定甚至超越了「別人怎麼看自己」,會不停產生「對方該不會覺得我很○○吧」這種強迫性的觀念,變得更加永無止盡。

因為無法讀取到他人心中的想法,因此若想要真正放心,就必須從

對方的表情或動作來努力揣測心意,也因此產生下列念頭:

「對方該不會覺得我很○○吧?」「表面上稱讚我,但內心可能覺得△△吧?」

想法就像這樣和強迫觀念連結在一起了。

[POINT]如果把別人的評價當成行為標準,就不會得到真正的安心。

就算是正面的評價,也潛藏著暴力性質

看到這裡,或許有的人會覺得:「我並不怕受傷,只是想得到別人的認同而已。」

每個人追求的不盡相同,有些人會想要得到認同、稱讚這種「評價」。

但其實它的構造也是差不多的。

非要別人的認同、非要得到別人的讚美不可,其實這就是沒有自信的自己。雖然對「受到傷害」不會感到膽顫心驚,但沒有得到讚美的話,就會覺得受傷。

但是,為什麼一定要得到別人的稱讚不可呢?那是因為自己一直生活在被評價的日子裡。

總是以他人的評價為基礎來判斷自己:「做得很好。」「這樣很好。」

因此只要別人不稱讚你,你就會因為不曉得自己是否沒問題而感到不安,或是覺得自己很沒用。

此外,所謂的暴力,並非僅限於負面的評價。即使是稱讚性質的正面評價,也是一種暴力。

打個比方,如果你的同事一直被別人稱讚「工作能力好強」,你應該也會感到不舒服吧。因為相對來說,就是你被別人評斷為做得不好的意思。

而當自己被稱讚「工作能力很強」時,雖然當下你會很開心,但也會造成「今後絕對不能失敗」的壓力。

有些沒自信的人甚至會覺得「如果別人知道真正的我是這樣,就不會認為我的工作能力強了」,因此很有可能會更加害怕別人知道「真正的自己」。

被人稱讚「變瘦了」的那一瞬間,雖然高興,但接著就會產生不安:「絕對不能變胖。」被人稱讚「好潮唷」,之後就會煩惱:「下次也要穿得好看。」因此正面的評價也是含有獨斷或限制等各種暴力性質的。

[POINT]他人給予的認可和稱讚,在構造上和負面的評價是相同的。

那些傷人的話都不是「真相」

並不是只有依靠「自己是在什麼樣的環境成長」這個因素,才能夠決定如何看待別人對你下的評論。

有些人雖然對於「別人怎麼看我」非常在意,但是除此之外的事就完全不在乎。

舉例來說,對於某種疾病的知識,如果是該疾病的專業醫師所述,就會很認真的聽;但如果是門外漢隨便下的定論,則是聽過就忘。這兩者的意思是一樣的。

我們對於「普通的事」,通常都會知道「要聽誰的意見」。

但是當非常時期,處於「不知道誰講的是真的」時,在匯聚了各種意見之後,反而會因為各式相左的訊息而陷入驚恐。

在意「他人眼光」的時候,也是同樣的狀態。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這是因為「別人說了自己什麼」這件事,代表「自己的過錯被指出來了」,屬於「緊急事件」。就算實際上對方沒有講什麼,你也會認為「對方覺得我不好」,因而認定這是危險的「緊急事件」。

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接收全數的資訊。

尤其會特別注意帶有危險氣味的訊息。

這是因為我們想要應付各種危險的狀態,所以得到的資訊越危險,我們就會越在意。

因此十分在意「他人眼光」的人,特徵就是會把「別人所說的負面話語」當成「真相」。

本來「別人所說的負面話語」,只不過是那個人的個人言論,反映的是他個人且主觀的思維,並不是真相;但是當「對方會怎麼看待我」這種不安的情緒高漲時,我們自然就會產生「對方是不是覺得我不好」的強迫觀念。並且因為一直感到危險,注意力就只會集中在危險的訊息(對方所說有關自己的負面話語)上。

[POINT]在意「他人眼光」時,由於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所以不可以把別人的話當成「事實」接收。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