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飲食永續/Stefan推動社區共享冰箱 良食分享降低環境負擔

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2022年受飢餓所苦的人口高達8.74億人,但全世界每年丟棄9.31億噸的食物,台灣一年就浪費384萬噸食物,若放進廚餘桶,足以堆起13,500座101大樓!德國青年Stefan提出共享冰箱概念,讓原本可能被丟棄的食物不被浪費,最終抵達需要者的手上,也延續對人與環境的關懷與溫暖。

採訪撰文/黃馨慧 圖片提供/享食台灣 Foodsharing Taiwan

飲食永續/Stefan推動社區共享冰箱 良食分享降低環境負擔

「世界上約有三分之一的食物被無謂的浪費,多餘的食物丟掉多可惜啊!」德國2012年因此興起垃圾桶挖寶(Dumpster Diving),為了不浪費多餘食物,一群人成立食物分享網站,與願意合作的店家簽約,保障店家無後續責任,讓店家可放心將包裝受損或賣相不好的品項放在食物專用垃圾桶,供惜食者們「挖寶」;加入網站的食物分享者也需簽署規定,承諾責任自負,食物僅供自用不可轉售。德國青年 Stefan 來台後,發現台灣的食物浪費並不亞於德國,長期關切環境永續發展的他,在沒有任何援助的情況下,自行架設網站、聯繫店家,創辦「享食台灣」帶進食物分享運動。

共享冰箱的挑戰

享食台灣主要與店家合作,搶救多餘食物的同時也減少垃圾,由網站的志工收集並重新分配這些食物,和德國模式相同都需簽約,店家後續無需負擔後續責任,由志工負起全責,Stefan 說:「成立網站最主要目的是減少食物浪費,並希望彌補食物銀行等社福機構的不足,在支持社福團體外,也建立共享冰箱讓大家交換食物,除了可拯救即將被丟棄的食物,同時成為領取剩食的管道,另外我們也會向大眾宣傳剩食議題與推廣防止浪費的方式。」


享食台灣的共享冰箱多設置在願意合作的店家,想分享食物的人,就在 Facebook 粉絲專頁留言,告知有什麼食物、何時放入、份量與賞味期等資訊,店家則會協助管理冰箱,機制雖好,施行過程困難重重。「合作店家不好找,但更難改變的是大眾心態,像台灣人習慣將捐贈食物和慈善行為做連結,店家相對願意提供食物給弱勢群眾而非一般人,台灣人個性又比較害羞,會覺得拿取食物像乞討,不太敢主動詢問」,且有時放了食物卻未公告,或是沒有標明日期等資訊,造成不少困擾,有些店家因此不願再合作。


Stefan說合作店家都相當有心,願意空出地方設置冰箱,更自行吸收冰箱電費,不過最重要的還是需要使用者們自發性維護它,方能長久,以他的經驗而言,在社區、學校或公司擺放共享冰箱,可行性與維護管理的可能性相對較高,若有願意嘗試運作的人,他也樂於分享自己的經驗與相關規定的文件等。

降低環境負擔

已返回德國的 Stefan,持續推廣分享多餘食物、減少浪費的理念,「無論在德國還是台灣,當我看到有人帶走那些剩食,食物不被浪費,就覺得真的太好了,也有很多人聽了我的推廣後,尤其學校的孩子們,願意努力減少食物浪費,實在滿感動的,特別感謝台灣人願意支持這個活動」。


為了避免日常產生剩食,他建議:「吃多少,拿多少,吃不完的分享給其他人,或攜帶環保餐具打包回家。」關於剩食議題,他語重心長的說:「我們不僅要跟貧困、飢餓抗戰,也要與資源浪費、環境問題、氣候變遷奮戰。食物分享跟慈善捐贈沒有競爭關係,而是延伸關係,且食物浪費跟氣候變遷有相關性,為了提供更多食物,人們砍伐森林種植作物,造成溫室效應,但多餘食物被丟棄焚化,反而造成地球更大負擔,減少食物與資源浪費,就能降低環境負擔。」

推薦循環好食店家、團體或APP

想推薦支持減少麵包浪費的「Oma's 歐嬤德式美食」,以及支持安裝共享冰箱的「半路咖啡」,還想推薦 Facebook 社團「剩食終結者-吃不完找我 :v」。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