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從臺南到加拿大!攝影師 Emma Wang 的卡加立慢生活練習:「不費力的狀態,本身就是方向。」

生活沒有偏離,只是暫時繞了遠路。攝影師 Emma 在加拿大的卡加立生活, 用三個月的時間記下他與日子重新對齊的方式。

編輯/陳純純 撰文、攝影/Emma SY Wang

從臺南到加拿大!攝影師 Emma Wang 的卡加立慢生活練習:「不費力的狀態,本身就是方向。」

關於有些人生的決定,不是突然想通的,而是在日常裡一點一滴慢慢堆積出來的,可能是某次在工作結束後發現體力恢復期變長了,又或是發現好像怎麼休息身體都像使用副廠電池的手機都充不飽電似的。在三十幾歲這個階段,暫時停下手邊的工作,給自己一段與常規生活略微背離的休息。這樣的選擇,雖然難免會帶來一些質疑,但內心總有個聲音:「或許生活不該只有一種樣貌?」「也許,我可以再多去嘗試一些不同的可能?」「去探索未知或許能在過程中找到一些更貼近內心的平衡?」於是,我決定開啟這段長假。 

延伸閱讀:


從臺南到11,000公里外的卡加立

地點在加拿大的卡加立(Calgary),最初的選擇其實只是因為年齡的限制,想找一個能停留半年至一年的簽證選項。我是到開始辦理簽證,才第一次聽見它的名字。選擇它的理由,其實帶著直覺,希望住在大眾運輸方便的城市,也想在冬天能夠輕鬆前往滑雪場。滑雪是一項需要時間累積、需要頻率的運動,對我來說也是人生清單裡中想好好練習的一件事情。 

卡加立也是通往北美各個國家公園都會經過的節點,除了結合了都市的樣貌也被豐富的自然包圍。這與臺南家鄉某種程度上有著相似的環境地貌,城市位於弓河(Bow River)與肘河(Elbow River)的交會處,並以水為界,難以言喻的熟悉感油然而生。另外,卡加立的日照時數極長,夏季的白天最長可達16小時 ,年均日照超過三百天。把身子烤得暖暖的讓人心情變得柔軟,對身為臺南人的我來說是最大的誘因,想像著那樣明亮的日子,心裡對這個地方開始多了一些期待。 

準備啟程前,才發現原本該在去年出發的簽證,因為現實原因不許可,只能延後計畫。第一次抵達時,僅短暫停留了一個月。那段時間主要用來開通簽證、辦理稅號與銀行帳戶等基本事務,結束後便先返回臺灣。即使逗留的時間有限,還是去了幾個國家公園走走。其中最讓我震撼的是哥倫比亞冰原(Columbia Icefield),踩在堅硬厚重的冰層上,一塊告示牌提醒著:「這裡的冰正在融化,每年退縮數公尺,過去一百年間,冰原已經後退了超過 1.5 公里。」 

那不是劇烈的崩塌,而是一種緩慢卻無法忽視的改變。生而為人,或者說,僅作為地球上的其中一種生物,我們的文明與生活方式正不斷加速資源的不可逆轉變。也許正是因為親眼目睹這樣的現場,那次回程的車上,我的心情久久無法平復。 


斷線讓生活節奏重新對齊

二月再次出發,這回停留了三個月。隨著居住時間拉長,生活也慢慢有了新的節奏。住的地方沒有 WiFi、外食又非常昂貴,所以無法看電影或追劇,因此也不再依賴手機,多出來的時間就用來逛超市、研究食譜。加拿大的超市蔬果排列得十分吸引人,看起來新鮮又有精神,每次走進去都像被操控,總會帶出幾樣沒見過的蔬菜。接著花一整個上午查資料、試著料理、搭配。一個人吃飯食量有限,每天三餐就變成三次實驗的機會。

偶爾也會想,如果不擅長下廚,獨居其實可能挺不環保的,因為食材煮不完,很快就過了保鮮期。密集下廚之後也會疲乏,有好幾天只想吃些簡單的東西。日子表面上看來規律單純,但這些因環境而生的細微變化,讓我慢慢放下對工作的執著和過度的緊繃,生活也開始有了新的、安靜的節奏。 

抵達時正值冬季尾聲,對長年生活在亞熱帶的人來說,那是第一次真正走進零下二十度的日常。剛開始在雪地裡行走,每次從一處移動到另一處都耗費極大力氣,一天的活動量被壓縮到最小。也因為這樣的身體經驗,我才注意到卡加立市中心有一項名為「Plus 15」的公共建設,這裡是一條總長超過16公里的空中人行天橋,連接130棟建築,讓人們即使在風雪中也能穿梭市區,無需走出室外。 

我第一次走進這條透明通道時,有一種被城市照顧的感覺。這樣的設計讓人驚訝,因為所有天橋只能在夏季(6~9月)施工,每一次增建都必須仰賴精準的預測與多方協作。自1969年第一座橋啟用至2022年,歷時半個世紀,總共串連起86座橋、跨越130棟建築。 當我經常為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感到內疚時,這樣的建設也讓我看見在嚴苛條件中試圖改善生活能力的一面。文明的進展,有時也包含了謙遜與執著。


走進廚房、走向湖邊

不費力的狀態,本身就是方向。

原本在加拿大旅居的目標,是暫停攝影工作,在滑雪場找份兼職,一邊讓身心休息,同時練習滑雪。沒想到天氣比預期中更早回暖,滑雪場在這個季節已不再釋出工作機會。隨性的規劃,終究還是遇上了現實的碰撞。考量到生活成本,還是得找一份工作。但在沒有汽車的情況下,攝影工作也難以安排。 

生活一度有些茫然,卻也因緣際會進入了一間日式餐飲店工作。回頭看,對我來說反而是一種療癒的方式。作為攝影師的工作,本質上也是長時間、高勞動的服務業。雖然創作過程是享受的,但更多時候,是不斷聆聽與溝通的反覆。而重新回到餐飲現場,反而像是喚醒了身體裡的肌肉記憶。這次,不需要承擔太多創造性的輸出,下班後就能真正放下,也因此發現,休息不只是空出時間,也讓我漸漸鬆開那種總是要有所產出的焦慮。

另外,以全英文工作,也像切換整套系統那般。不只是語言改變了,連思考方式也跟著鬆動。當節奏重新排列,重心回到當下,連走路的感覺都變得不一樣。而這種踏實感,其實並不是因為知道了終點或目標,而是所做的選擇剛好符合當下的節奏。「不費力的狀態,本身就是方向。」每天的專注力落在煮飯、認識城市、感受天氣這些事上,多半看似無所事事,卻又持續在勞動,意外讓身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平衡。

那段時間,我常常一個人沿著湖邊慢慢走。沒有特定目的地,也不急著去哪裡。腳邊是碎石和水草,遠處的鴨子靜靜游著,一切像是自然地安頓下來。這座城市與自然的關係,是與生俱來的。河流源頭有保護區,高速公路旁也設有一路延伸到城市邊界的腳踏車道。不需要計畫,人就會自然而然地走進自然裡。 

週末的節奏也很不一樣。沒有人趕著完成什麼,大家就坐在陽光下、發呆、聊天或慢慢騎車。那樣的生活方式,不急著證明自己,也不特別追求效率。人與環境之間,有一種無聲的默契。 

回頭看,或許就是在那樣的空氣裡,我的節奏慢了下來。像是身體某個原本緊繃的部分被調整了,聽見了一些更安靜的聲音。那讓我感覺,自己正在被輕輕地滋養著。


尾聲:旅程的盡頭

除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默契讓人放鬆,旅途中也常注意到一些關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像是住宅區附近看到的「Autistic Child Area」路牌,起初以為是某種照護機構,後來才知道,那是家中有自閉症孩子的住戶可以申請設立的警示標誌,用來提醒駕駛人放慢速度、留意孩子可能會突然跑上馬路的風險。 

這種安排,顯示出一種願意承認差異的社會氛圍,願意為他人的不一樣,挪出空間。如果說自然的壯闊讓人感到渺小卻安穩,那些馬路邊的小標誌,就是另一種尺度的提醒,原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可以是溫柔、帶著留意的。 

這趟旅程其實也不算什麼壯遊,只是換個地方過生活。有乾淨的食物、有空可以運動,不那麼匆忙,也不那麼吵。平凡的上班日子只要天氣好,走在路上連空氣都覺得友善。身體有力,心裡安靜,那樣的狀態,也就能自然地帶給身邊的人。也許不是每天都如此,但多半時候,我知道自己是在選擇,而不是被推著走。 

這樣的經驗,夠我記得很久。




Emma SY Wang

臺南出生的自由攝影師與文字創作者,擅長以敏感的女性視角捕捉日常裡的光線與空氣。作品常見在國際中文版、報章雜誌上。這次以三個月旅居在加拿大卡加立的經驗,用慢下來的方式,重新感受生活。並捕捉陽光下的雪地、人與自然的默契,以其一貫不聲張的姿態。 IG @emmasuz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