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在非洲尚比亞,與世界上另一個自己相遇|展望1000女孩行動
by Melody TU-更新
採訪撰文/涂千曼;圖片提供/台灣世界展望會,曹苡詩攝影

提到非洲,你的第一印象會是什麼?是廣袤的草原上奔馳的野生動物,或是赤道烈陽下的飢餓與貧窮?今年夏天,《美麗佳人》隨著台灣世界展望會的腳步,與終身志工張艾嘉一同前往非洲國家尚比亞(Zambia),造訪觀光旅遊少有機會接觸的生活日常,並聆聽當地的故事。那些生動而鮮明的面容,有的為家庭生計發愁,有的為人生變卦哭泣,也有人決心要改變環境,排除萬難團結合作,為未來的希望歡欣歌舞。在看似遙遠的彼方,感受身而為人共有的愛、夢想、恐懼與勇氣,彷彿與世界上另一個自己不期而遇。
歷經晝夜間幾番轉機,十餘個小時的長途飛行後,一行人終於抵達非洲。位在南半球的尚比亞正值冬季,微寒的氣溫比想像中更需要羽絨衣。和煦的日光映照在散發野性生命力的大地上,伴隨無所不在的風沙微塵,迎接著初來乍到的人們。
搭乘世界展望會(World Vision,以下簡稱展望會)的專屬車輛,最難忘的是沿途無論大人或小孩,總會對我們熱情揮手,流露出純然的友善與好奇。數十年來致力於協助最弱勢孩童與人道救援的展望會,遍布全球六大洲、近百個國家皆有工作夥伴。發展中的國家尚比亞,目前仍面臨瘧疾、水源安全等公共衛生風險,以及識字率不足、童婚與女性權益等社會挑戰,展望會在此推動多項永續發展方案。此行我們要拜訪的,正是臺灣資助人自2011年起支持,預期2025年可讓當地人自立的「東瓊戈韋(Chongwe East)計畫區」。
自立計畫將近尾聲,影響全球的氣候變遷,卻如蝴蝶效應般蔓延開來。近兩年,南部非洲遭遇百年罕見的大規模旱災,6800萬人陷入缺糧危機。對於主要以農為生的尚比亞居民而言,更是沉重的打擊。天災的極端情境,加劇既有的社會問題,卻也讓我們重新看見,長期深耕的意義。
在非洲尚比亞,與世界上另一個自己相遇|展望1000女孩行動
是什麼阻擋女孩們活出理想人生?
你可以想像甚至有14歲就懷孕的狀況嗎?我希望杜絕對女孩身心靈的傷害,讓女孩有任何夢想都可以去實踐。
2019年展望會開始發起「1000女孩」行動,號召全球支持女孩們持續接受教育,並改善月經歧視、童婚、性別暴力與女陰殘割等困境。「1000 女孩」象徵著,若有1000位女孩習得知識與技能,就有1000個未來家庭得以改變。
在尚比亞,童婚與早婚是全國共同面對的課題。我們有難得的機會拜訪當地的酋長。酋長描述,平均每三位尚比亞女孩,就有一位在18歲前懷孕生子。鄉村的數據只會更為嚴峻。「你可以想像甚至有14歲就懷孕的狀況嗎?我希望杜絕對女孩身心靈的傷害,讓女孩有任何夢想都可以去實踐。」
童婚現象的背後,糾纏著經濟、環境、文化與社會結構等多重原因。貧窮世襲的家長傾向盡快嫁出女兒,減少家庭負擔。去年大旱,酋長在領地中發現有更多女孩成為犧牲者,換取嫁妝以幫助家庭生存下去。雖然尚比亞政府頒布讓懷孕少女能重返校園的政策,但地方村落存在的卻是另一種現實:如果女孩回去上學,孩子要由誰來照顧?他們往往認定這些小媽媽無須再讀書。
隨著社會變遷,傳統的生育知識也出現斷層。酋長告訴我們:「以前在女孩月經來潮前,家裡會教導兩性差異與生育知識,但這套知識傳遞系統目前已不復存在。」許多年輕女孩對此毫無準備,而人生丕變。此行我們拜訪過史黛拉的家,他在意外未婚懷孕之初,還以為自己只是生病了。早孕面臨難產的風險,他曾經歷整整兩天痛苦的分娩過程。目前於展望會的協助下,懷抱著尚未足歲的嬰兒,16歲的史黛拉期待未來仍可以重拾課業與夢想。
各個公民團體、衛生站與社區領袖的合作,正努力促使改變的發生。除了來自國際的世界展望會,還有當地53位女性自發組成的草根組織 Makari,深入村落倡議,補足知識落差並協助婦女賦權。政府自2024年起明文規定18歲才合法成年,地方卻有不同認知,酋長經常與村長們開會,凝聚對童婚議題的共識,讓更多人日常留意兒保案件,並通報司法體系。我們也在衛生站見到那些曾因暴力或誘騙而懷孕的女孩們,接受心理諮商與團體支持,重新看見值得向前的未來。
重建與環境共生的關係,真正的改變源於自主的意願
要幫助一個地方,除了善意,是需要方法的。
要幫助一個地方,除了善意,是需要方法的。展望會在計畫區內推行由 Tony Rinaudo 發明的 「FMNR 農民管理的自然再生法」,低成本且容易執行,不僅修復土地,也讓當地居民的生活再現生機。
真誠歌舞著歡迎我們到訪的村民們,分享過去因為蟲害,砍光了此地樹木,導致土壤貧瘠,收成不易。學習 FMNR 後,村民復育殘存的原生樹樁,修整雜枝以集中養分,並收集牛羊糞便、乾草等十餘種自然資材,調和發酵為富含氮的有機堆肥。讓光禿的林地再生為如今的綠蔭,改善經濟並可望延續,村民的眼神充滿光亮,也吸引更多人來此學習農法。
另一群高歌歡舞的村民,是守護村落水井的「水資源委員會」。尚比亞傳統將每日汲取家庭用水視為女性的責任。一名女性分享,過去他只能找到不太乾淨的水源,一個禮拜家庭僅洗兩次澡,孩子時常腹瀉且體力不支,因此很少去上學。半年前搬來此地的男性也說,之前家中女孩要走五公里去取水,容易在樹叢遇到危險。他認同要讓孩子生命豐盛的理念,很高興在這裡學到很多衛生知識與方法,並致上最高敬意與感謝。
在計畫區,建設並非多多益善,而需要當地人準備好自立。提供鑿井技術並興建水井之前,為了確保展望會離開後居民能自行運作,除了提供水資源意識與基礎衛生教育,社區每家每戶都須先完成五個衛生條件:自設分開的廁所、淋浴所、架高晾碗處、簡易洗手設施、垃圾集中掩埋坑。居民集資出力興建水井的圍籬,以避免動物污染水源,並組成男女比例五比五的水資源委員會。雖然每個月各家要儲蓄10元的維護基金很不容易,認真記帳的村民們感覺一切非常值得。


學校是庇護所,也是人生的轉捩點
世界上每個孩子自有天賦與潛力,都值得被看見與呵護。
今年15歲的米莉安,九歲時通過展望會選擇了臺灣資助人,至今家中情況已有改善。九年級的他踏實朝著醫護的夢想前進,課餘時還與同學一起到傳統市場向大人們倡議減少童婚。儘管也會緊張害怕,他希望幫助更多女孩,因為知識與支持對女孩們來說是如此珍貴。
目前尚比亞已實施小學免費政策,並擴大至中學全級段。在計畫區內,不只是一般學生,輟學的孩子也能有青少年技職訓練。為提升識字率,學校外還有開放四年級以下孩子參與的「閱讀營」。我們拜訪了這些地方,對孩子們來說,那就像是日常的庇護所。
在「經期友善」的學校,除了有乾淨的廁所,甚至附有淋浴間。尚比亞婦女習慣使用質地堅硬、吸水不佳的布料作為護墊,加上村落衛生管理的匱乏與月經歧視的風氣,活動範圍十分受限。這裡的社團教導學生製作改良的布衛生棉:將既有布料疊層,加上塑膠防水層與吸水厚棉布,再以釦子固定於內褲上。若有些婦女缺乏內褲,還可以製作一體成型的版本。老師分享,女孩長時間留在村落可能有風險,希望都能結伴到學校來,學習如何安全地處理月經,擺脫限制並全心投入生活。學習製作布衛生棉的男孩們,不僅可以幫助身邊女性,也能一同影響未來社會的觀念。


米莉安也有參加的「影響力社團」,推動青少年技能培力與倡議,涵蓋編織、修鞋等生計能力的學習,發現身邊事件並寫下報導的公民小記者訓練,大自然與野生動物的環境保護等。社團學生也與2012年開台至今的社區電台合作廣播節目,希望影響更多年輕世代。
百年大旱破壞自然與社會環境,現在正是重新開始的時候。社團孩子們以彷彿接壤大地的歌聲說唱,飽含著對未來的期望。也提醒著我們:世界上每個孩子自有天賦與潛力,都值得被看見與呵護。
終身志工張艾嘉,三十餘年來長期走訪非洲
自己與世界的關係究竟是什麼?我們不可能拯救整個世界,就做自己能做的。
此行拜訪東瓊戈韋計畫區的女孩們與各個組織,每一站張艾嘉張姐皆身體力行,與當地人一起烹飪、種樹、堆肥、擔任學生廣播節目嘉賓等,溫暖而有力量地進行交流。張姐以世界展望會終身志工的身分,32年來多次造訪非洲,有限的環境條件與顛簸難行的移動,從未阻止他的步履。1993年的索馬利亞難民營是個起點。當時結束難民營行程回到肯亞的飯店,苦難的場景很快轉為奢侈享樂的畫面,彷彿地獄與天堂兩扇門接連在面前開啟,強烈的心靈衝擊使他思考:自己與世界的關係究竟是什麼?
「只有自願做的事才會延續。」張姐道。不遠千里而來,其實就是在乎。而動力源自心內的指引。在這資訊氾濫的時代,他希望自己總是能回歸單純的初衷。每次踏上非洲,都是沉靜下來的機會。「每個地方都有生命的可能性,也都有其生存的意義。我從不覺得自己是在做慈善。相對於物質豐裕,這裡的人們有更純粹的快樂與生命力。」
他平凡看待每個地方的孩子,認為城市的孩子也會有辛苦、匱乏之處。聊及這次拜訪的女孩凱薩琳,父母離異讓他顯得客氣疏離,但一提起展望會資助人時,女孩自然流露的笑容,並拿出珍藏的照片,彼此宛如世界的家人,愛與支持的力量非常真實。張姐感同身受道:「無論孩子會不會回應,資助人用心寫信,那份心意都會回到自己身上。」
此行中,張姐最喜歡的是 FMNR 農法,認為與人生相似。為了遏止蟲害而砍光樹木,長遠來說反而是傷害,萬物要留有自療的時間與空間。他也從居民身上看見找到問題根源與蛻變意願的重要性。
接受新觀念與改變,是項長期的工作。張姐表示對未來有盼望是很重要的,尚比亞十年後一定有所不同。「不用把我們和他們分得那麼開。我們的世界也會發生案件,我自己的孩子也曾被綁架。世界是屬於大家的。問問自己能為世界做什麼,更要去行動。當然會遇到困難或感覺進展很慢,但我們不可能拯救整個世界,就做自己能做的。」
*本文刊載於《美麗佳人》2025年9月號,World Report 單元,〈在非洲尚比亞,與世界上另一個自己相遇:展望1000女孩行動〉
延伸閱讀:
- 徐佳瑩認養烏干達女孩掌握人生自主權!為台灣世界展望會「資助1000女孩」勇闖東非
- 為職業婦女發聲!安海瑟薇:「由女性來照顧家庭的做法,是非常強烈的刻板印象。」
- 11歲以妙麗出道、24歲擔任聯合國親善大使,艾瑪華森的人生金句語錄
- 全才影后張艾嘉的八件事,出身名門,華語影壇的芭芭拉史翠珊,金馬獎提名紀錄保持人
- 張艾嘉3度奪下金馬獎最佳女主角!2022睽違36年再封后,謙卑哽咽:「希望電影永遠存在。」
- 成立基金會協助非洲咖啡小農脫貧,休傑克曼:「盡一己之力,翻轉社會底層飢餓與壓迫問題。」
- 王子邱勝翊、鼓鼓呂思緯 代言「飢餓三十」南蘇丹線上疫起救援難民兒童
- 大象要去哪兒?《與象同行》見證世界規模最大的象群遷徙全紀錄,2040年非洲象可能面臨絕種消失
- 時尚改變命運|Prada 集團X聯合國《時尚表達 Fashion Expressions 》人權計畫
- LV路易威登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韓國親善大使Felix攜手推出Silver Lockit公益系列全新2025年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