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藝術

【Art Talk】藝術家羅智信專訪,那位在北美館蓋了夜店的藝術家

由藝術家羅智信打造的《像是一個夜店的小便斗》無疑是當下最有意思的展覽。跳脫制定形式,以大型沉浸式空間裝置為主體,搭配電子樂、派對文化、物件與材質,成為了疫情時唯一開幕的夜店。

採訪撰文/NL 攝影/Hedy Chang 攝影助理/Lil Light、JC PAN、Kang

【Art Talk】藝術家羅智信專訪,那位在北美館蓋了夜店的藝術家

這回來到北美館,你不用正襟危坐地乖乖看展,也無需瘋狂自拍。而是撿起地上的菸捲籤詩決定你要去的空間:紅色重低音舞廳、藍色的迷幻場域、有著維他命C意象的神秘洗手台,或是科幻小說般的休息區。 《像是一個夜店的小便斗》將北美館的空間打掉重來,並搭配獨特的物件,用一種奇異而迷幻的方式詮釋。你會看見跳動的藥丸、BDSM 玩具、與新鮮水果相映襯的循環水龍頭、以及刻意做舊的生鏽檯面。羅智信的個展《像是一個夜店的小便斗》讓空間、物件和質地傳遞訊息。剩下的,就是觀者自由心證。


這個展覽可以說是羅智信此一系列的完結篇。首展是2018年在臺北當代藝術中心的版本,後來他去了韓國、墨西哥、利物浦雙年展,都是以這個系列為發想,各自延伸出支線,然後在今年北美館的個展像是為這個系列劃下總結回顧。

北美館提供
北美館提供

當代煉金術士 

有點詩意又帶點弔詭,展覽名稱「像是一個夜店的小便斗」並不是在夜店的洗手間裡想出的詞句,羅智信回憶,那是2017年一個大雨的夜晚,豆大的雨滴瘋狂下在窗外的一棵南洋杉樹上,讓他有了靈感乍現的片刻,當這個性感語彙降臨,身為藝術家的他,能夠做些什麼?「我或許有掌握到這句話一些情境,或是一種想像。我開始去想『什麼』像是一個夜店的小便斗?這是一種流動的狀態。」至於為何是夜店?羅智信說,這個空間適合各種事物的交換與交會。「夜店是個很好的背景,在這個充滿自由的舞台,我可以嘗試很多感興趣的主題,包含材料、物質、物件、行為,以及我對人的好奇。」 


純藝術背景的羅智信向來喜歡以現成物創作,因為他渴望轉化日常物件的意義,「為什麼顏料經過藝術家塗抹在畫布上形成的圖像,可以誘發人覺得美的心理狀態,這個過程很形而上,也讓我很感興趣。我就會開始思索為什麼會有這個效果,意義如何在這之間被創造?」 他也熱衷將日常物件動些手腳去改變觀眾的感知,用敘事的方式去造成落差與轉換。那些觀眾感覺奇怪的地方,快速且輕巧地變成另一種含義,就像是展覽裡的作品〈用蝸牛畫蝸牛〉。羅智信把蝸牛殼磨碎轉化成顏料,畫起了一幅蝸牛畫作。蝸牛的意義被轉化了嗎?我們不清楚,但肯定變得更形而上與抽象,以羅氏鍊金術士的方式呈現。

不一樣的藝術家

一般人對藝術家的刻板印象或許是渾身油彩,痴迷不羈,又可能是以一種當代修行者之姿,做著幾近學術論文的創作,但關注地下文化、電子樂、藥物文化和性少數族群的羅智信不是你想的那樣。他的喜好與關注都帶點時髦品味,但這顯然不是刻意為之,而是這些年來自然而然養成的樣子,也像是展覽敘述中提到的:他要引領觀者進入一個「壞掉的夜店」,因為他喜愛在舞廳跳舞時,身為個人在群體下的共感狀態。而壞掉如何定義?你得自己找答案。 


在純藝術場域之外,羅智信的商業創作也令人印象深刻。他是詹記麻辣火鍋敦南店的空間藝術顧問,無論是排成一列的鹽燈、方正的復古電視機、鎮店之寶的紅龍魚,以及平台上的幸運竹,這些全然到位的裝飾,讓「時髦台」的氣氛呼之欲出。羅智信說自己很幸運,會找他做案子的業者都知悉自己的創作脈絡,「我做商業案的時候包袱比較小,不太糾結,會比較放鬆。而且這些會變成我的養分,又回到作品裡面,是滿正向的兩方面循環。」

北美館提供
北美館提供

創作者的焦慮 

因為以夜店和次文化為主軸,連館員也說,這個展吸引到很多不同群眾,觀眾看展的狀態也明顯不同。也有人看了他的展,就跟他在IG上產生對話,「有陌生人在網路上私訊我,謝謝我做了這個展,這樣的回饋讓我很感動。作為一個創作者, 我總是在焦慮自己有沒有成功把訊息傳遞出去?別人接受得到嗎?而藝術的功能性為何,也是我總是在思考的事情。」羅智信這麼說。 


雖然這些藝術的大哉問,看完展之後可能還是得不到答案,但回歸本質,無論形式如何,人類對於美的想法,從古至今都是一致的,也像羅智信說的:「那些與藝術相關的 Moment 如此無用卻又讓人如此感動,我們對美有需要,對抽象的事物好奇,更有身心靈方面的渴望,所以藝術才會存在,以各種各樣的樣貌存在。」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