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藝術
Art Talk|美是存在的必要,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館長邵雅曼專訪
by Melody TU-更新
編輯&採訪撰文/涂千曼 圖片提供/永添藝術 ‧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ALIEN Art Centre

一座私人美術館,可以如何建立自己的風格與觀點?從金馬賓館老舊建築的空間改造,到展覽的內容策畫與品牌經營,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今年11月成立滿七年,我們特別專訪館長邵雅曼,分享背後的故事與對藝術的想法。

美術館不只是知識型的傳達,更重要的是身體在空間裡的感受。真的能夠打動人,才有機會進一步溝通訊息。──邵雅曼
「藝術」是什麼?在你的人生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邵雅曼:對我來說,如果沒有藝術,就沒有信仰了。藝術的思維是存在的本質,讓我覺得生活是有意義的。
世俗規範什麼才是適當的,而藝術是能跳脫許多現況的途徑。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梵谷,一開始大部分人也不懂,但總有一兩個人看懂,慢慢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現在我們很容易感受他作品的美,這與藝術創作影響我們的生活環境有關,廣告文宣或家具設計,已經融入這些抽象線條與顏色表現。
我從小就很喜歡美麗的事物。尤其是自己雙手創造出來的東西能讓收到的人開心,那樣單純的愉悅和成就感。希望可以塑造美的經驗,讓更多人參與其中。

延伸閱讀:
經過兩年修整,閒置老舊的金馬賓館,2018年11月正式轉化為當代美術館,對外開放至今。你似乎特別在乎流動的體驗,可以聊聊對於空間策畫的想法嗎?
邵雅曼:從小跟著爸爸看不同的建築環境,的確成為養分。我爸爸在建築領域也是異類,大家還在做歐式雕梁畫棟的時候,他就開始走臺灣原生建築,強調採光、空氣流通等,空間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人在空間裡的愉悅感,不是靠裝飾的色塊或者是表面塑造去達到的。建築本身即是一個很好的作品。
因為金馬賓館是不堪使用的建築,實際面臨到的考驗,是建築的強度、視覺上的皮層、空間格局的動線。我們花費大量經費讓它重新成為安全的建築體。現在館內看到的這些柱子是補強後的寬度。我請師傅按照裁板膜後的水泥質感,來調整空間的皮層,把整個建築物變成很好的畫布,未來能夠呈現形態各異的藝術展覽。
格局的話,軍舍是比較封閉型、單進單出的洞穴,那我們就讓空間彼此有銜接與過渡,希望人可以自由流動。半戶外的走廊或陽台,在室內時像在室外,在室外也沒有完全暴露在陽光下的感覺。這在日後變成展館的特色。像現在正展出的「天穹之眼」,陽光昏暗時,空間中的玻璃牆變成反射的鏡面,在展間中觀看影像會覺得被影像包圍,而不只是待在一個黑暗的房間。

有些藝術家會特別運用這樣的視角。比如我們與設計師方旭中、五月天瑪莎共同策展「小花計畫 2022 - Re:小花盛開的回音」,藝術家羅志信順著上三樓的動線,做了一個假樓梯銜接到小房間。房間內設置一個情人雅座,對著窗外的椰子樹,樹上置入一些作品,創造日常景觀的奇異感。
這些策畫是為了延長人待在空間裡的時間。美術館不只是知識型的傳達,更重要的是身體在空間裡的感受。真的能夠打動人,才有機會進一步溝通訊息。
延伸閱讀:
可以分享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的策展脈絡與方法嗎?
邵雅曼:為什麼做這個展覽?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點做?這呼應到金馬賓館是否能以藝術來回應當代的議題。每一年度我們都會設定展覽大主題。2025年的大主題是「材質」。年初我們推出展覽「天穹之眼」,探討人的智慧如何做出新的材質。九月底登場,正在進行的展覽「塵與金—藤村真、道川省三雙個展」,談論的是材質與生態,並延伸至文化保存、社區關懷的面向。
我會觀察一些國際趨勢來發想大主題。像是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去年回顧50年來藝術家在材料與媒介上的轉變,怎麼形塑當代的藝術形態。今年六月的倫敦設計雙年展,也正好探討包括菌絲在內的生物材料。
與公立美術館不同,金馬賓館的館長一直是我,各年度的策展累積成對話的關係。例如我們每兩年就會推出一個戰後藝術展,主要是因為戰後的時間點,銜接了現代藝術(如畢卡索)和當代藝術(如安迪沃荷),這樣當我們討論「當代美術館」,脈絡才能連結起來。今年11月展出的戰後藝術家是霍剛。展覽「吟遊時空」將93歲的抽象繪畫大師霍剛,與韓國當代抽象藝術家權純益一起觀看,結合造型與色彩,既童趣又有冥想的感覺。


延伸閱讀:
聽起來很有趣,包括「塵與金」與「吟遊時空」都同時展出兩位藝術家,有種並置或對話的關係,這是漸漸發展出來的模式嗎?
邵雅曼:這算是我們今年策畫的方式,但不代表未來會這樣。安排在一起是有目的的。因為兩位藝術家多數情況下都不認識,但我發現他們有很多的共通點,才敢提出邀約。
我做展覽前會先想,今天為什麼要討論這個主題?然後聯繫回應這個主題的藝術家、代理藝術家的藝廊,或向其他美術館借展,談共同策畫。像「塵與金」,在思考材料與生態的主題時,我原先就知道保留傳統工藝的藤村真,也知道用古老穴窯與新穎方式創作的陶藝家道川省三,我認為他們在這個主題下產生對話是有趣的,藉此去接洽他們。在展場空間中,有些作品彷彿變成立體在你面前,立體作品裡的礦物質局部放大後又變成平面展件,從對看到繞著看的關係,有這樣的趣味性。

延伸閱讀:
今年11月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成立將滿七年,你是否有最喜歡的展覽呢?
邵雅曼:我每策畫一個展覽,要求都會更高。不過我現在真的最喜歡目前最新的展覽「塵與金」,空間與作品的相互關係。
藤村真作畫時,會畫80到100層,一層層淡淡讓礦物顏料吃進日本雲肌紙中。這次展出一束百合花的畫,隨著陽光愈濃,照出深層的礦物顏料,白色的花盛開愈多。因為我們將花與後院的草坡對看,畫作接收落地窗的光線,他才發現這個特質(窗戶有貼全隔UV的膜,紫外線不會影響畫作)。兩位藝術家來到現場,都說從來沒有看過自己的作品這麼漂亮過。「塵與金」的展期分為兩個篇章,目前看到是「光之篇章」。我滿推薦先來看一次, 然後明年四月「力之篇章」再來看一次,屆時會融入更多道川省三的作品。



金馬賓館展覽策畫的比重,大概10%到20%的非營利展覽是實驗性的,其他大部分的視覺語言不會讓觀眾覺得很難理解,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欣賞美,讚嘆藝術家能夠做到這樣的程度,畫面本身的訊息已具備療癒人心的力量。

延伸閱讀:
你曾談到臺灣的「美學經濟」尚有發展空間,可以聊聊這方面的經驗與觀察嗎?你如何透過金馬賓館實踐這件事?
邵雅曼:2016年我從英國回來後,原本預期要做飯店的籌備工作,因緣際會取得金馬賓館的標案,在23歲時就要經營中型規模的場館。那時家裡並沒有寬闊的資金去做有名藝術家的展覽或找厲害的人當顧問。我們成立公司來運營美術館,過程獲得收入,才能夠策畫下一個展覽。你會被迫現實地思考: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短時間看不見成果的話,你能夠平衡自己嗎?原因是什麼?當時這些問題,後來一直反覆回答與確認,我希望可以建立一個藝術生態。

金馬賓館是一次期限27年的 OT 案(政府委託民間經營管理)。接洽展覽的過程中,會牽涉到藝術品能不能被收藏的問題。我們不是藝廊,沒有代理藝術家。今年一月份我們正式發表 ALIEN MODE,是一個策展收藏的選件平台。讓美術館專注在獨立策展與藝術教育。藝術家如果願意流通作品,我們可以協助他,但僅限於展期間,並另外由 ALIEN MODE 團隊來回應。
臺灣還在轉變的階段,可能覺得平常逛街看電影就好,而國外即便是一般人也會收藏作品。當藝術可以形成良性生態,人們很自然覺得這與他生活相關,對藝術不只停留在欣賞,收藏才容易變成習慣。未來我們朝向藝術事業集團發展,希望生活中需要跟美有關的事,都會想到 ALIEN 這個品牌。明年 ALIEN MODE 也會到歐洲尋找合作單位,將臺灣討論的議題帶到歐洲去討論,過程中作品也能被歐洲收藏。


延伸閱讀:
假如你有機會與一位藝術家進行對談(無論時間、空間或語言受限),你會選擇哪一位?希望談論些什麼呢?
邵雅曼:30年後的自己。我其實從小就想成為藝術家。這個理想沒有改變,只是實踐生命的過程有我的使命在,現在策展就是我的創作。我也將個人體會透過畫筆記錄下來,一年產量大概兩到三張。期待十年後部門更能獨立運作,我會轉型從事更多藝術創作。想像30年後的自己,在臺灣與國外都有事業的基地,創作也能與其他藝術家一起在美術館裡被討論。這算是一種信念的陪伴。
延伸閱讀:

Art Talk|邵雅曼 Yaman Shao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館長、永添藝術執行長暨 ALIEN Art 創辦人。畢業於英國紐卡斯爾大學藝術管理碩士,返臺後主導舊金馬賓館的再生計畫,將閒置軍旅建築轉化為結合歷史與當代藝術的文化場域。重視展覽動線與身體感受,交織「視覺創造」、「地域性」與「建築空間」等要素,策畫多檔跨域對話的展覽。近年創立 ALIEN MODE 策展選件收藏平台,希望連結藝術家、觀眾與私人收藏的生態系統,與博物館、畫廊及國際機構合作,推動藝術作品的典藏與全球能見度。
延伸閱讀:
- 2026台南國際藝術雙年展將登場?南美館館長龔卓軍專訪:「我們的藝術不排斥信仰,發展空間很大。」|Art Talk
- 馮.沃爾夫Von Wolfe高美館《花園堡壘》獨家專訪|AI藝術|Art Talk
- Art Talk|專訪北師美術館創辦人林曼麗:「所有藝術的美好終究來自人性與人的創造力。」
- Art Talk|專訪多媒體藝術家鄭淑麗,進入重生的科幻異托邦:「性別是被建構的,正常是被強加的。」
- Art Talk|說故事的人 專訪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 首席策展人郭怡安
- Art Talk|如果時光不曾遺棄我們,路易絲・布爾喬亞 Louise Bourgeois:「當這些衣服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就不會被丟棄,而保存下來。」
- Art Talk|魯凱族藝術家安聖惠:「部落裡大家覺得颱風不見得是壞事,把不好的東西帶走,還是有生機。」
- Art Talk|北美館《黑潮:賴純純回顧展》專訪:「生命要實踐,世界才會呈現在你的眼前。」
- Art Talk|知性與童心之間,霍剛的形色奏鳴曲:「抽象畫看不懂怎麼辦?我比作人際關係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