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閱讀

煮飯、購物變省時,省下來的時間竟拿來吃零食?揭密飲食取向、價值觀

希望以飲食為起點的事業共創生態系,並開創新產業的三位日本作者田中宏隆、岡田亞希子和瀬川明,在新作《未來食物大預報》中,以美國、義大利和日本的例證,說明飲食的取向和趨勢,以及「吃出幸福」的重要理念。

圖/高寶書版提供;翻攝自Pixabay作者41330、abdulla binmassam、Finn Bjurvoll Hansen、RitaE

煮飯、購物變省時,省下來的時間竟拿來吃零食?揭密飲食取向、價值觀

文/田中宏隆、岡田亞希子、瀬川明 出版社/高寶書版

「吃出幸福」(Food for Well-being)的概念

無邊藍海固然誘人,但是否也有很多讀者覺得他們會碰上船難?在我們探討「滿足生活者的多樣需求」之際,各位要先了解「一件事」:那就是「吃出幸福」(Food for Well-being)的概念。


「在烹調和購物上一味講求省時、效率的結果,會讓人陷入什麼樣的狀態呢?答案是肥胖。」預防醫學專家石川善樹,在二○一七年的日本SKS 大會上,提出了這個論點。他指出,從美國的調查中發現,在加工食品增加、烹調家電普及,不必再為烹調付出那麼多時間之後,人們竟把這些多出來的時間花在「吃零食」上。這使得民眾的肥胖比例上升,生活習慣病的問題也隨之增加。如果這就是食品科技發展的末路,那麼它無疑是最糟糕的本末倒置。

▲烹調、購物越來越省時,但美國民眾竟把省下來的時間拿來吃零食。(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作者41330)
▲烹調、購物越來越省時,但美國民眾竟把省下來的時間拿來吃零食。(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作者41330)

美國的NPO 團體Healthier America 做了一項很有意思的調查。

他們比較二○○六年和二○一八年人們花在烹調前置準備和收拾的時間,發現減少了60%,用餐時間則減少了5%;然而,花在吃零食點心上的時間卻完全沒變。石川博士還分享了以下的觀察:一九五○年代時,「洗衣服」是多數女性心目中最粗重的家務。當時開發出全自動洗衣機的東芝(當時還是「芝浦製作所」),在一九五五年刊登的報紙廣告上,用了「該如何為家庭主婦創造閱讀時間?」這句廣告詞。換言之,東芝提出了一個正向價值的方案,而不是聚焦在「從粗重家務中解脫」這個負面的價值轉換上。同樣的,食品科技也一樣,我們應該要這樣想:要先有「該如何讓人類的生活過得更豐富?」的念頭,這些技術才會創造出價值。

▲外食讓大家節省許多烹調食物的時間。(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作者abdulla binmassam)
▲外食讓大家節省許多烹調食物的時間。(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作者abdulla binmassam)

在探討「吃出幸福」(Food for Well-being)的概念時,總會令人聯想到由聯合國附屬組織「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路」(The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簡稱SDSN)所發表的全球幸福度排行。它是針對全球一百五十六個國家、地區所進行的一項民調,而日本近五年來的排名,已從第四十六名(二○一五年)大幅滑落到六十二名(二○二○年),低到讓人難以判斷究竟有多差。不論如何,至少可以看出日本民眾認為自己過得不怎麼幸福。或許有很多人會認為是受到不景氣的影響,但其實並非如此。根據分析指出,從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七○年的高度經濟成長期,日本的實質人均GDP扶搖直上,但對生活的滿意度卻絲毫不見起色(圖1-7)。

▲「吃出幸福」非常重要。(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作者RitaE)
▲「吃出幸福」非常重要。(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作者RitaE)

那麼,究竟要怎麼樣才能稱得上是幸福(well-being),也就是石川善樹博士所謂的「活得更美好的狀態」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Sigmaxyz 公司在二○一九年十一月,針對日本、美國和義大利這三個國家,進行了一場「吃出幸福調查」,以便分析飲食和幸福、和科技之間的關係。要打造出幸福的狀態,有幾個重要的元素,在個人層面包括「持續學習、有能力(Learning)」、「樂在其中(Playing)」、「舒緩(Relief)」、「身心健康(Health)」,而在人際層面則包括「獨立自主(Autonomy)」、「對人際關係感到滿足並心懷感謝(Relatedness)」、「肯定自我存在意義(Engagement)」,而在與地球環境相關的層面則有「關懷環境社會(Sustainable)」,並使用足以詮釋這些元素的狀態來作為選項,詢問受訪者「覺得什麼事是重要的」。

調查結果如圖1-8 所示(在調查當中是將前述的8 種狀態再細分為12 個狀態選項,以此來詢問受訪者)。不論是在哪一個國家,身心健康都同樣備受重視,但其實還有一些項目同樣受到看重,重視程度甚至還超越健康。以日本為例,我們可以看出「有一些自在的時間」和「有一些樂在其中的時間」,也是帶來幸福感的重要元素。在美國和義大利,則是「能自主決策、行動」比身心健康更重要。此外,「自己在成長」在美國,以及「生活在可永續的社會、環境」在義大利,顯得比其他國家更受重視。先明白這些是帶來幸福的要素,再試著將它們換成「飲食所提供的價值」來思考,應該就能找到一些新的切入點。

▲歐美在飲食上有不少長尾的價值取向。(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作者RitaE)
▲歐美在飲食上有不少長尾的價值取向。(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作者RitaE)

令人訝異的是:以整體來看,美國、義大利的「長尾」比日本更厚實。一些在日本共鳴程度低於10% 的選項,在美國或義大利竟還有約20% 的受訪者回答「有共鳴」。尤其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是「想從中學會新事物」、「想展現自我」、「想與身旁的人有連結」等項目。儘管它們的排名殿後,但假如美國與義大利有20% 的人口都有同樣的想法,影響力就不容小覷了。

(圖1-9)

每次看到歐美這麼厚實的長尾,我們作者群總不免揣測:日本民眾對飲食的價值,其實還有一些「隱性期望」。即使世代、學歷等因素,可能會造成民眾對飲食有不同的期待,但不太可能因為國籍不同而出現太顯著的差異。釐清那些在調查當中排名殿後項目的真正意涵,很可能就會發現當中還藏著一些日本人認為不可或缺的價值觀。


另一方面,「烹調」這個行為,又創造出了哪些價值呢?「在家下廚」這件事,要先進國家的民眾騰出時間來處理,尤其困難。當外食、外送和外賣越來越方便,在家下廚便失去了經濟上的合理性。特別是都會區的房價寸土寸金,在這樣的環境下,現在就連「是否真有必要留一個不常用的廚房?」之類的討論,也都跟著出籠。

▲不少人覺得烹飪有助於自我實現。(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作者Finn Bjurvoll Hansen)
▲不少人覺得烹飪有助於自我實現。(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作者Finn Bjurvoll Hansen)

於是,在剛才的那個調查當中,也詢問了受訪者「在家下廚」的理由,還出現了一個相當耐人尋味的結果(圖1-10)――在日本,選答率一枝獨秀的是「節省伙食費」這項經濟方面的好處;但在美國或義大利,選擇「促進家人之間的溝通」、「本來就對做菜有興趣,想多學一些相關知識」的人,比例更高;即使是在「有助於自我實現」這個項目上,美國、義大利的選答率也比日本高出許多。前面探討過「從飲食中尋求的價值」,它的長尾要素,和這裡看到的趨勢也頗有共通之處,耐人尋味。

可惜「烹飪」這個行為,在日本還沒有「昇華」到歐美那樣的地步。這恐怕是因為有些造成民眾負擔的社會習慣,例如「要讓孩子帶便當」「老公要準時上班,所以做菜煮飯就一定是太太的任務」等,迄今仍在日本根深柢固的緣故。不過,日本人也不可能全然不去享受「烹飪」這件事情當中所帶有的幸福元素。而作為促進大眾享受烹飪幸福的「工具」,食品科技的存在,應該也有它的意義才對。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