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職場
工作比育兒重要,我有問題嗎?禪學告訴你:沒有100%的好父母,放下比較活出自己
by Benny-更新
Photo/Getty Images、方言文化

文/枡野俊明《別動不動就自責》、出版社/方智出版
《別動不動就自責》:寫給職場父母的療心話!你不需成為社會定義的「好父母」
煩惱:覺得工作比育兒重要的我,有問題嗎?
可能是因為自己開公司吧,老實說,對我來說,工作比育兒更重要。我請了保母,照顧孩子的工作都交給保母,但我卻不時被其他爸爸朋友或媽媽朋友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的表情彷彿在說:「怎麼會有父母不自己帶小孩?」確實,我可能不像其他父母那樣有愛心,而且坦白說,我不覺得和孩子玩耍有什麼樂趣可言。
你不需要強迫自己去迎合社會定義的「好父母」形象。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父母。
就養育孩子來說,「愛」究竟是什麼呢?
比方說,有時我們從新聞上看到虐童事件,會聽到一些聲音說:「生了孩子,未必就會湧現出愛。」在媽媽天生就有母愛的社會氛圍之下,也有人因為對孩子產生不了愛,又無從尋求協助,只能一個人默默地責備著自己。甚至也有人認為都是因為孩子,自己不得不放棄事業。
我認為,假如你內心深處「想愛孩子,卻無法真心愛他」的情緒強烈,那麼,只能坦然地接受這樣的自己。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人格特質與價值觀,也因此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為人父母」的模樣,沒有必要大家都一樣。
只要內心清楚明白:「即使沒那麼愛孩子,我還是有身為父母應盡的責任,也有能為孩子做的事情。」這樣就已經足夠。有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父母的模樣。只要用自己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長就好。假如經濟上相對有餘裕,能夠請保母來減輕自己的壓力,也算是你身為父母為家庭做出的妥善安排。
不需要因為自己不符合社會標準中好父母的形象,就責備自我,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盡力去做就好。
而且,不只是好父母,我們常常也會拿自己去和那些所謂「好上司」、「好丈夫」、「好妻子」、「好大人」等社會標準相比,然後一邊比較,一邊評價自己的好壞。
禪提醒我們,這樣的比較有害無益,要慎防。因為一旦開始比較,就會不自覺地「相比之下,我根本……」而產生嫉妒、自卑、怨懟、憤怒和憎惡等負面情緒。
禪倡導的精神是:放下比較,如實地活出自己,既不比別人好、也不比別人差的自己。說穿了,好父母只是種幻想,世上根本沒有人能100%符合好父母的標準。
而且,就連僧侶也有所謂「好和尚」的想像。好和尚的形象大概就是溫和穩重、滿腹智慧、無求無欲的禪僧。但事實上,歷史上許多受眾人尊敬的高僧,其實都是生活相當放蕩的「破戒僧」。這裡我想表達的是,不論是好父母還是高僧,現實中的模樣,和人們腦袋裡的形象往往是兩回事。你只需要用自己的方式,盡到身為父母應盡的責任,就足夠了。
禪思考:社會所描繪的「好父母」形象,其實根本就不存在。你只需要用自己的方式,成為父母就可以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