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美食

電影中的調酒之「王」!專訪「Project 試營運」黃禾禾:「馬丁尼像電影,也像人生,是需要一輩子練習的經典。」

馬丁尼(Martini),是調酒世界裡的「王」。它可以極其簡單,卻能千變萬化;它強悍,卻映照本心,那是冰鎮的真理,也是世代的電影象徵。在現實裡,「Project 試營運」調酒師黃禾禾同樣以它為起點,把銀幕上的經典,變成吧台前最有戲的一杯。

編輯/陳純純 採訪撰文/Darren Chu 攝影/蔡耀徵 圖片/IMDb

電影中的調酒之「王」!專訪「Project 試營運」黃禾禾:「馬丁尼像電影,也像人生,是需要一輩子練習的經典。」

馬丁尼所象徵的「個性」,往往遠超乎其酒精濃度。所以由前「BANKER Martini Bar」調酒師、現任「Project 試營運」創辦人黃禾禾來談馬丁尼,絕對合情合理。如他所說言「可能連不喝酒的人,都聽過馬丁尼大名」,甚至有「很好喝」的憧憬,但馬丁尼偏偏不像它的酒譜那麼簡單易懂。酒感重,不易入口,甚至不見得多少人喝過。

戴著招牌帽子、自學出身的黃禾禾,是個善於用調酒說故事的人。他踏入這個世界的契機,始於師大文青咖啡館「鹹花生」的一杯「Long Island Iced Tea」(長島冰茶)。那杯酒融合多種烈酒,卻能呈現出帶著柑橘香氣、如紅茶般柔順的口感,讓他驚訝於強烈與平衡並存的可能,也因此著迷於「如何讓衝突變得和諧」這件事。

隨後,他在台北極具代表性的日式調酒吧「MOD Public Bar 摩得餐坊」歷練,從初入行時的謹慎專注,到如今能自在掌握節奏,始終貫穿他調酒生涯的「大魔王」,都是那杯馬丁尼。「Martini 就是一個,我認為調酒師可以練一輩子的事情。」對他而言馬丁尼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調酒師當前的功力與心境。既然踏上這條追求極致的道路,馬丁尼便是永遠的挑戰,它極其簡單,同時也是它困難的地方。

「Project 試營運」創辦人黃禾禾。
「Project 試營運」創辦人黃禾禾。

延伸閱讀:



日本馬丁尼之神毛利流派的信徒

如此對職人精神的追求,深受「日本馬丁尼之神」毛利隆雄(Mori Takao)的影響,每年會固定兩次前往銀座的 Mori Bar「研習」,一去就是連續十年。 這家被他尊稱為「師父」的酒吧,最神奇之處在於它打破了眾人對日式酒吧 「正襟危坐」的想像,取而代之的是舒服、輕鬆與自在。Mori Bar 的馬丁尼, 幾乎只加了少許香艾酒與柑橘苦精的琴酒,是一種極致的審美觀。另位被尊為 「日本調酒之神」的上田和男先生,其實帶給他一種「反向啟發」。相較於上 田流派對技法與形式的極致追求,毛利隆雄更強調酒吧的情感溫度與人之間的 距離。兩者對比,讓他更確定自己信仰的是毛利流派,那種把酒當作交流媒介 的精神。

他的調酒深受「日本馬丁尼之神」毛利隆雄(Mori Takao)的影響。
他的調酒深受「日本馬丁尼之神」毛利隆雄(Mori Takao)的影響。


形塑電影角色的一杯調酒

對他來說,調酒的「高度」不只在於風味,更在於敘事性。馬丁尼是一杯很有個性的酒,那誰會去喝一杯這麼濃的酒呢?馬丁尼,是特質的關鍵,電影,更是馬丁尼最完美的敘事文本。

《007首部曲:皇家夜總會 Casino Royale》:Vesper Martini 愛如潮酒

馬丁尼和龐德幾乎要畫上等號,除了愛喝馬丁尼成性的詹姆士龐德那句招牌台詞「shaken, not stirred」,獻給愛人的 Vesper Martini,三份琴酒、一份伏特加、半份麗葉酒,酒香好入口喉,是他的極致浪漫,強烈到美麗且危險,正如女主角 Vesper 的特質。

《華爾街之狼 The Wolf of Wall Street》:瘋狂不羈的能量飲

電影最經典的一幕,絕對是剛準備入行的李奧納多(Leobardo DiCaprio)和馬修麥康納(Matthew McConaughey)的午餐約會,短短五分鍾片段,揭開整片瘋到沒在開玩笑的影史高潮,馬修麥康納喝了一口馬丁尼,接著在那邊捶胸高歌的超ㄎㄧㄤ橋段, 馬丁尼在這裡不是酒,而是權力慾望的能量之友。完美側寫出馬修的角色特質,顯現他的瘋狂,他的放蕩不羈。

《最黑暗的時刻 Darkest Hour》:馬丁尼望梅止渴的天花板

雖說電影中並未明確出現馬丁尼,但現實的邱吉爾式馬丁尼,卻是另一種極端:馬丁尼杯中只有琴酒,香艾酒只是放在旁邊「用看的」。這被禾禾形容為「望梅止渴的天花板」,一種硬漢的極度反諷:「你們這些懦夫才加這個,老子這麼 Man 當然要直來直往!」

《奧本海默 Oppenheimer》:除了原子彈外的第二發明

奧本海默的馬丁尼喝法也是一絕,用8比1琴酒與香艾酒比例調製馬丁尼,最特別的是竟在杯緣上沾了蜂蜜!除了為狂抽菸、不怎麼進食的他補充糖分,變得順口。像古典的Martini 在琴酒的品質還沒有這麼的細緻的狀態,會加入糖漿或是一些香甜酒來調味,是一模一樣的道理。


第一次嘗試請從 4:1 開始

面對第一次嘗試馬丁尼的顧客,禾禾的首要任務是「對齊酒客期望值」。因為顧客容易陷入馬丁尼很易飲的印象。「我會推薦 4:1 的比例」禾禾建議,這是最平易近人又不失馬丁尼精髓的狀態。如果顧客仍心存擔憂,他會推薦一個相對溫和的「清酒馬丁尼」(Sake Martini)。雖然它可能會同時讓清酒愛好者與馬丁尼愛好者失望,但對於初次接觸,想窺見馬丁尼「精神」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入門方向。馬丁尼的精神,在於它像一塊牛排,能完全呈現「基酒本身」的風格。無論是清酒、伏特加、蘭姆酒(如 Mori 桑的經典 Havana Martini),都能展示這種純粹精神。

至於喝馬丁尼該搭配什麼食物?他則認為適合搭配「動物油脂」與「鹹鮮」的食物,馬丁尼風味純粹而強烈,牛排或生蠔是不錯的搭配。因為油脂能讓高酒精的馬丁尼更順口,延展酒食之間的味蕾香氣。

馬丁尼適合搭配鹹鮮的食物。
馬丁尼適合搭配鹹鮮的食物。


馬丁尼就是一面自我和解的鏡子

馬丁尼究竟該如何定義?禾禾給出了個帶點哲學味的答案:「它就像一面鏡子,而人可能要用一輩子來完成跟自己的和解。」對他來說,馬丁尼不僅考驗調酒師精進的功力,更折射出飲酒者當下的狀態。臨走前,他提起《傷城》中的台詞:「酒之所以好喝,是因為它難喝。」與其說馬丁尼不好喝,不如說它每一口都需要時間去理解。那是一種需要慢慢玩味的味道,也是一場與自己心境對話的過程。無論你是從難以親近的版本開始,還是從溫和易飲的調法入門,最後能真正愛上馬丁尼的人,往往都是酒如其人的人。

精進的功力,更折射出飲酒者當下的狀態。
精進的功力,更折射出飲酒者當下的狀態。



Project 試營運

是一個以實驗精神運作的期間限定酒吧企劃,由調酒師黃禾禾主理,以「一萬元創業、一季試驗」為概念,每週推出主題式酒單。首季以經典馬丁尼為起點,結合觀眾投票機制決定下一週的調酒走向;目前來到第二季,主題為「午後之死」,以苦艾酒為核心,融合展演、劇場與詩性概念,讓飲者在酒與表演之間成為參與者與導演。最新企劃將在12月開跑,地點選在「重本書店 Weight Books」(地址:臺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二段138巷9號1樓),更詳細的活動內容將公布在 IG 頁面,敬請期待。

IG @project_softopening

|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飲酒過量,害人害己|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