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IONSHIP聊心事

婆媳問題難解、被長輩逼問很難做自己?用這4招神回應化解尷尬!

農曆年連假雖然能夠團聚,但也得面對相聚時會發生的難題,因此過年讓不少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該怎麼和長輩應對?婆媳關係該如何解套?諮商心理師蘇予昕提供這4招,讓大家都能過好年!

圖/翻攝自Pexels作者Angela Roma

婆媳問題難解、被長輩逼問很難做自己?用這4招神回應化解尷尬!

這個虎年,即將是我婚後的第一個過年,或許是我特別幸運,和另一半在婚前已有了協議,過年就是各自回家吃年夜飯,之後再互相串門子即可;畢竟,團圓的根本意義,就是與家人心靈上的連結,而不是形式上的團聚。


甚至我會說,如果回家讓你不舒服,不回也可以,因為那裡對你的靈魂而言,還不是家。


光是以上這段文字,應該已經被很多人痛批「逆媳」、「不孝女」了吧,即便我們邁入2022年,都快進入元宇宙時代了,許多傳統承襲下來的規矩,仍堅不可摧,大多女性依然負責進出廚房、初二才能回娘家不然會帶衰,甚至有些女性是無法碰神桌、上主桌的。


這些種種都讓人困惑,我真的可以做自己嗎?還是乾脆忍耐一下,反正就這麼幾天連假……因此,今天這篇文章想回答讀者們最常提問的主題,無論男女,都需要幫助自己在外界規範與內在需求中找到平衡,過個身心舒暢的好年。

▲過年闔家團聚,卻也讓人對頭痛的問題心生畏懼。(示意圖 / 翻攝自Pexles作者Angela Roma)
▲過年闔家團聚,卻也讓人對頭痛的問題心生畏懼。(示意圖 / 翻攝自Pexles作者Angela Roma)

如何應對親戚大哉問?

「你現在一年賺多少?」「事業這麼大會不會讓你老公沒面子?」「小孩給人家帶怎麼會跟媽媽親呢?」「都待在家顧小孩,不怕將來被社會淘汰嗎?」各種帶著成見的提問,如同「父子騎驢」寓言般,無論怎麼做都會有人來指手畫腳,真是令人暈頭轉向。


而面對親友的逼供,只要掌握以下兩個方向,就能輕鬆化解。



第一,內在心態的建立。大多時候,我們會討厭被探問,其實是因為我們也很在意,那些有關感情、工作、學業、育兒、身材等……尚未被自我接納的部分;所以,邀請你在返家之前,請先找個一段時間沉靜,好好關心自己:「哪些是我被人家說會不舒服的點?為什麼我會不舒服?我已做了哪些努力?未來還可以再做什麼調整?」釐清之後,靜下來閉上眼睛,做三個深呼吸,然後對內在宣告:「雖然我並不完美,但我依然深深愛我自己。」這將幫助我們有更穩定清晰的自我認知,親戚的話語將不再輕易使我們動搖。



第二,看透提問者的內在動機。會追問私人問題的親友,大致可分成三種類型,一是試圖貶低、嘲弄和攻擊你,二是拿你的表現和自己或兒女做比較,三是無論你回答什麼,他終究會把聚光燈轉回自己,說自己現在或過去有多厲害;不知你們能否了解,這些親友即使外在的條件再優秀、再成功,內在仍是全然的匱乏,因為永遠無法滿足,所以要時不時藉由踩低別人來墊高自己,短暫地「自我感覺良好」,但這正是痛苦的象徵,因此,不需掉進「他問我就得答」的陷阱中,提問都只是假動作,如果我們能量足夠,可以直接誇獎他的成功之處,如果能量不足,只要簡單謝謝對方的關心,再把話題引導到其他人事物上即可。

▲面對親戚各種提問,總讓人不知如何應對。(示意圖 / 翻攝自Pexles作者Angela Roma)
▲面對親戚各種提問,總讓人不知如何應對。(示意圖 / 翻攝自Pexles作者Angela Roma)

如何應對婆媳問題?

許多女性的過年困擾,就是要和婆婆長期相處,那看似永無止境的婆媳戰爭,其實非關婆媳,而是「中間人」的問題,雖然直男們看到這邊可能會很憤怒,但長期以來配合男方、嫁出去就要以夫家為尊的現象,是難以否認的普遍事實;女性不斷忍耐,忍到「媳婦熬成婆」那天,終於晉身主宰位置,但也並非全然的主宰,只能控制更年輕的、外來的女性,變成代代相傳的惡性循環。



婆媳問題來自男性的漠不關心,和缺乏溝通能力,中間人(的確也聽過女婿和丈人、丈母娘衝突的案例)要不撒手不管,讓你們自己去鬥,要不變成夾心餅乾,一邊叫媽媽不要再為難太太,一邊叫太太不要再惹媽媽生氣,越干涉越混亂;首先,我們要和伴侶正式的討論,自己的父母請自己負責,彼此可以互相幫忙,但絕非結婚了就應該要幫,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


另外,我們都需要學習如何在長輩和伴侶之間擔任潤滑劑,千萬別只當傳聲筒,把一方帶著情緒的話語原封不動地傳給另一方,請提取彼此的善意來轉述;例如,當太太不克前往家族聚會,中間人可以和媽媽說:「小美雖然今天很忙不能來,但她老是想念著你煮的雞湯有多好喝!」也和太太說:「媽媽很關心你工作會不會太累,提醒你要記得休息。」

▲想要婆媳關係融洽,「中間人」就很重要。(示意圖 / 翻攝自Pexles作者Angela Roma)
▲想要婆媳關係融洽,「中間人」就很重要。(示意圖 / 翻攝自Pexles作者Angela Roma)

如何在傳統習俗和個人需求間取得平衡?

其實習俗從來不會綑綁誰,是「恐懼不幸福的心」綑綁了自己。堅持習俗的人,最深的渴望就是豐盛美好的幸福,而欲打破習俗的人,也是渴望被家人接納的幸福,因此,如果我們不經討論就衝撞、批判,只會讓雙方更加堅持己見,想鞏固自己認定的幸福模式。


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個可愛的說法:「如果除夕、初一想要回娘家,就帶著一瓶油吧」,原因是來自娘家害怕女兒提前回來會讓娘家人賺不到錢,那如果帶著一瓶油,進門時大喊:「讓你們賺呷『油洗洗』!」(台語中富到流油之意),這就是很貼心地同理了長輩的擔憂,用一種創意的形式破除習俗的限制。

▲在傳統習俗和個人需求間取得平衡,是過個好年的方法。(示意圖 / 翻攝自Pexles作者Angela Roma)
▲在傳統習俗和個人需求間取得平衡,是過個好年的方法。(示意圖 / 翻攝自Pexles作者Angela Roma)

所以,要取得平衡勢必先學習溝通,我們可以傾聽長輩,這個習俗對他的意義是什麼?再表達自己的需求,接著,邀請長輩和自己找到共好的方式,或我們打開腦洞一起鑽習俗的漏洞;如果長輩依然堅持己見,我們也可以回過頭自問:「我的底線在哪裡?哪些是我願意配合,哪些我不願意?」然後給彼此做自己的空間,這就是身為家人最大的溫柔。


理想中輕鬆愉快的年節假期,卻是人際關係與家庭創傷的修羅場,但只要我們願意花時間傾聽自己,並允許自己感受情緒,就有機會跳脫戰鬥模式,過個不同以往的、從「心」開始的新年。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