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每個人的初戀,都跟史詩電影一樣偉大。」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以解嚴前後的台灣作為主要故事背景,透過兩名高中男生的戀情,帶領我們回顧了三十多年前的社會樣貌,以及當時大眾對同性戀更具攻擊性的普遍看法。但巧妙的是,就算你並非同性戀,《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卻也依舊是一部可以喚醒你情感回憶的電影,讓你正如片名一般,說不定會在觀影過程中,忽地憶起那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Photo / 索尼影業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每個人的初戀,都跟史詩電影一樣偉大。」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在前三分之一的部分,處理得可說極為流暢,讓人在不知不覺間被喚起過往校園生活的回憶,就連兩名主角那若有似無的感情建立過程,也相當程度地跨越了性別界線,使異性戀觀眾同樣能被激發出情感上的共鳴。

不過,隨著故事逐漸進入重心,《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劇情節奏則變得有點斷斷續續,不時會有種角色情緒太過突然與飽滿,因此讓人難以適從的感覺。

就這點來說,或許是因為《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敘事觀點主要出自陳昊森飾演的角色之故,因此劇情在描述到曾敬驊飾演的角色時,便常常會讓觀眾搞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些什麼,甚至還會對他的反反覆覆及難以捉摸感到有些煩躁,進而認為兩名主角實在都太過情緒化,有些難以理解他們那麼劇烈的喜怒哀樂,為何總是會來得如此突然,到了令人措手不及的程度。

但有趣的是,像是這樣的感受,其實主要建立於我們以客觀的觀眾角度來看待本片的情況下。若是我們進一步地去提醒自己,兩名主角所身處的時空背景,是一個比現在還要來得更封閉及壓抑的社會,然後再加上《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本身描述的是一場年輕時期的初戀故事的話,那麼片中那些像是被無比放大的劇烈情緒,也因此變得更容易讓人想像,甚至是理解許多。

畢竟,回憶起我們仍無比年輕的初戀時光,也確實總會對自己感受到的情緒看得如此之重,使所有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像是足以翻天覆地那樣,讓每一個悲歡喜樂,都彷彿會讓整個星球因此大受震動似的。

像是這樣的感覺,也確實正如《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台詞所說:「每個人的初戀,都像史詩電影一樣偉大。」也因為如此,兩名主角的反反覆覆與劇烈情緒,其實全都其來有自,是一段完全屬於個人,不僅旁人未必能全盤理解,甚至就連他們自己也可能難以釐清緣由的愛情史詩。而當我們察覺到這點,並受到劇情渲染,就這麼回憶起那些曾經的往事之際,也因此得以使我們能無視於這些缺點,從更訴諸於情感的純粹角度,被《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激發了相當程度的共鳴。

有趣的是,就連在視覺呈現上,《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也頗具巧思,在描述他們高中生活的情節時,均把鏡頭拍得較「緊」,讓角色總是佔據畫面的大多數空間,藉由視覺來展示出兩名主角礙於當時的社會氛圍,以及不確定自身情感與性向的情況下,因而總是倍感壓迫的感受。

除此之外,這個作法甚至還與本片的「初戀」主題有著良好呼應,表現出了如同前述提及的初戀特質,透過視覺讓觀眾看見,那段時期的我們,就是會把所有的事情看得如此重大,將一切聚焦在對方的身影,以及自身的痛苦與快樂上頭,因此使得《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每個鏡頭呈現,都成為了這種情緒上的視覺暗示。

更巧妙的地方是,由於本片需要呈現出三十多年前的台灣面貌,因此這樣的安排,再搭配上攝影鏡頭的對焦,也使得《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在將大部分遠景以模糊方式處理的同時,藉由近景的道具與服裝等部分,便成功展現出故事主要的時空背景。像是劇中一段將台北萬華「華江整建住宅」那裡的天橋,改造為彷彿早已拆除多年的中華商場或台北車站前的天橋場景,便是相當精采的處理方式,因此使得這樣的畫面呈現,成為了既可顧及拍攝上的外在條件,同時更與故事內在有著確切呼應的巧妙安排。

也因為如此,當《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到了時間點是現代的尾聲階段,也就是兩名主角已成為中年人時,銀幕上的畫面也因此變得開闊起來,除了與上述提及的部份有明顯對應以外,就展現出的故事情緒而言,也正如我們成長過程中所會體會到的那樣,縱使那些過往的情緒曾經如此之重,使我們在那個當下幾乎無法負荷忍受,但隨著時間流逝,我們又往前走了好一段的路程,然後才又回首望去時,便會奇妙地發現,我們最能清楚記得,同時也願意記得的,竟然幾乎全是那些比較美好的部份。縱然有些傷痛的回憶確實仍舊存在,但一切也變得不再那麼重要,因此使得你眼中的世界與內心的回憶,就這麼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加開闊起來。

當那個名字一刀一刀地刻在你心底之際,一切可能如此甜蜜,卻又如此之痛。但當時間流逝,我們再度憶起那些往事時,或許則會發現,那個名字縱使仍銘刻心底,但痛楚卻也早已流逝。當你偶爾輕輕拂過那個名字,拍去上頭的灰塵之際,在不知不覺間,說不定嘴角還會浮現一絲微笑,好奇對方現在的模樣,同時也深深明瞭──

那是屬於你心底的名字,也是只有你才懂得的,一段如此秘密的情感史詩。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