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阿凡達:水之道》:一部讓我們去體驗,而非只是單純觀看的電影

在距離上一集13年後,由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執導的《阿凡達:水之道》(Avatar: The Way of Water),總算在今年年底壓軸登場,讓無數期待能重返潘朵拉星球的觀眾因而得償宿願,可以再度體會到那個曾掀起全球3D電影熱潮,叫人從此難以忘懷的沉浸式觀影體驗……
《阿凡達:水之道》:一部讓我們去體驗,而非只是單純觀看的電影

雖然詹姆斯.卡麥隆實際執導的電影不算太多,但除了他於1981年首度擔任導演的《食人魚2:繁殖》(Piranha II: The Spawning),由於幾乎沒有任何對電影本身的控制權,使他一度與這部片劃清關係外,其餘7部包括《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異形2》(Aliens)、《無底洞》(The Abyss)、《魔鬼終結者2》(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魔鬼大帝:真實謊言》(True Lies)、《鐵達尼號》(Titanic)與《阿凡達》(Avatar)在內的作品,則全部被眾人視為傑作,透過高度娛樂性與特效方面的革新,就此讓不同時代的觀眾全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中1997年的《鐵達尼號》與2009年的《阿凡達》,可以說是他至今的生涯巔峰,兩部電影都在事前並不受看好的情況下,最後陸續成為影史票房賣座冠軍,就這麼奠定了眾人「只有卡麥隆才能超越卡麥隆」的印象。尤其是《阿凡達》這邊,更是以出色的數位角色捕捉特效及驚人的3D電影技術,就這麼對日後的好萊塢大片影響深遠,可以說是一部建立了一整個時代的革命之作。

而在《阿凡達》至今的13年間,我們已透過漫威或DC的那些超級英雄片,看過了更多華麗無比的特效場面,甚至還不乏各式各樣的外星球景觀,因此也讓《阿凡達:水之道》是否能為觀眾帶來如同當年的震撼,在我們心中投下了一個好奇的問號。

但「只有卡麥隆能超越卡麥隆」這句話果然不是說假的。《阿凡達:水之道》確實再度交出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出色成績,讓人看到更加栩栩如生的納美人與潘朵拉星球,使得電影許多片段給人的感覺,甚至就像是探索頻道的紀錄片,彷彿那顆美麗的外星球確實存在,而且劇組也真的抵達了那裡,把那些讓我們難以想像的驚人景象,給全部用攝影機記錄了下來似的。

這樣的精采表現,使《阿凡達:水之道》絕對可以稱為一部只屬於電影院的電影,而且一定要挑一間設備最好的戲院,用3D形式來觀賞本片,透過精緻到宛若真實的畫面,來感受那股彷彿身入其境的觀影感受。就算那樣的影廳選擇需要增加票價也無所謂──因為比起花費上千萬買張去太空晃個一圈的太空船船票來說,這種能讓你就像親身走了一趟外星球的感覺,也實在是個再怎麼想都划算的選擇。

至於劇情方面,《阿凡達:水之道》則是延續了上一集的路線,雖然並非是那種講究新意的方向,但卻願意在眾多商業大片之間,較為罕見地慢下腳步,把故事焦點集中在角色與主題上頭,緩緩描述納美人不同族群之間的文化,以及主角一家人的彼此關係,就這麼像是許多經典的家族史詩那樣,不疾不徐地讓我們對這些角色產生理解與認識,從情感方面來尋求觀眾共鳴。

縱然這樣的作法會使劇情節奏因此變得較慢,但也可以令人感受到卡麥隆想要講的故事,其實不只侷限於《阿凡達:水之道》一部電影,而是僅將本片視為大型史詩系列的其中一個章節,所以在劇情發展裡,也可以讓人明顯看出一些將在未來成為重要伏筆的相關細節,了解到真正的好戲還在後面。

而《阿凡達:水之道》除了延續前作的保育主題,並透過如同鯨魚的生物來讓我們對潘朵拉這顆星球因此產生更多情感之外,同時在角色情感方面,則繼前作討論了真正的自我應該是繫於我們的內心,而非僅是外在的模樣後,也進一步透過本作對於主要反派的設計,以另一個完全相反的方向強調出相同主題,同時也描繪出更為複雜的家庭情感,正如同我們在看《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那類影集時一樣,會不禁為了這個家族的未來而深感好奇。

像是《阿凡達:水之道》這樣的電影,更像是提供給我們一種體驗的機會,而非只是單純地看部電影,就這麼藉由一個通俗的故事作為通道,使我們彷彿實際參與了潘朵拉這個星球的某段歷史,成為當下身處其中的一份子,同時也再度提醒了我們,大家都是同一顆星球上的一份子,就算是不同的個體,但包括並非人類的生物在內,我們的生命,卻也始終都是休戚與共的。

卡麥隆用《阿凡達:水之道》帶我們重返潘朵拉,而我們透過劇情對那顆星球產生的感覺,其實也正如我們應該要對地球所抱持的感覺一樣,不是嗎?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