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周慕姿療心室】你也有替代性創傷嗎?

「替代性創傷」,這是一種你可能經歷過、卻沒有人替你命名的情緒,還有一種常常跟它一起出現的複雜感受,叫做:倖存者罪惡感。

photo/ getty、Netflix 劇照

【周慕姿療心室】你也有替代性創傷嗎?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某天滑手機,看到一則新聞,是虐童、是戰爭、是地震、是某個孩子走了。你沒有點開太多細節,甚至可能只是瞄了一眼,但那個畫面、那句話、那份感覺,卻在你心裡卡了好久。你晚上睡不著,白天心情低落,甚至對世界感到無力。

這次,我想跟你談一個你可能經歷過、卻沒有人替你命名的情緒:替代性創傷,還有一種常常跟它一起出現的複雜感受,叫做:倖存者罪惡感。


什麼是替代性創傷?

 替代性創傷,原本常出現在心理師、社工、記者、急診醫師等工作者身上。意思是──當你長時間接觸他人的創傷經驗時,即使那不是你親身經歷的,你也會產生創傷反應。像是情緒麻木、焦慮、無力感、對人性失望,甚至身體出現疲勞或失眠。

現在,隨著我們每天暴露在成千上萬的新聞、社群資訊裡,這種創傷感,已經不是「專業助人者」才會有的事了,每個人都可能在某一瞬間成為「被創傷感染的人」。

你看到一個孩子被虐死,你好難過;你看到國外某個地區遭受戰爭,你覺得世界怎麼這麼殘忍;你看到有人因為抑鬱走上絕路,你開始覺得人生真的好難。

這些痛,不是你的,但你卻真實地感受到。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容易受影響?

第一,鏡像神經元的共感反應 

人類是可以「共感」的動物。當我們看到別人受苦,大腦會像「鏡子」一樣,產生與對方類似的感受。這讓我們有同理心,但也讓我們承擔了過多的痛。

第二,未處理的創傷會被「觸發」 

如果童年曾經是被忽略的孩子,當你看到虐童新聞,心會特別刺痛。那不是單純對新聞的反應,那是你過去未完成的傷被喚醒了。

 第三,倖存者的罪惡感 

有時候,我們痛,不只是因為對方的遭遇太慘,而是因為我們「還活著」、「還過得不錯」這件事,讓我們覺得自己不應該那麼幸福。你可能會想:「為什麼是他,不是我?」、「我有什麼資格開心?」 這種感受,在心理學上叫做倖存者罪惡感(Survivor’s Guilt)。它常見於經歷過災難、病痛、甚至社會不正義的人身上。但現在,哪怕只是每天看著新聞、滑著社群媒體,這樣的情緒也可能悄悄地出現。


這些情緒,不是你的錯

如果你有過這些反應,請先不要責怪自己。你不是太脆弱,而是你有能力去感受他人的痛。而這樣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種人性裡非常珍貴的部分。

 但你也要記得:「能感受」不代表要「全都承受」。 

你可以關心世界,但不需要每天背著世界的重量。


你可以怎麼照顧自己?

1. 限制資訊曝露時間:不是冷漠,而是保護自己。設定固定的看新聞時段,避免無限滑社群。

2. 將感受具象化:寫下來、畫下來、說出來。讓情緒有出口,而不是堆積在心裡。

3. 轉化無力為行動:你可以捐款、轉發資源,也可以只是善待身邊的人。每一份溫柔都在對抗這個世界的殘酷。

4. 允許自己悲傷,但也允許自己快樂:你可以心疼這世界,同時也擁抱自己的生活。這不衝突。

不是你太敏感。不是你不夠堅強。你會痛,是因為你有心。

而你的心,也值得被你自己好好照顧。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