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職場
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帶你強化心理能量,為職場鍛鍊內在的勇氣
by Hask-更新
企劃執行&造型/Lulu Tsai;採訪撰文/Vivienne Lin;攝影/Linyen Chou;攝影助理/Johnny Hsu、Hui Huang;化妝&髮型/Chiao-Han Weng;化妝&髮型助理/KK

隨著每一個人生階段的挑戰演進,不同的心理議題也隨之而來,從事心理諮商工作20多年的諮商心理師林萃芬發現,人們因職場的發展議題而前來諮商的佔比,近幾年有增高的趨勢,而每個年齡階段的女性所著重的主題又各有不同,他指出,剛出社會前五年的人,多半比較在意他人怎麼看自己、擔心自己進職場後表現不好;進入職場五至十年的女性,則可能開始進入婚姻關係,這時候的議題就可能涉及工作與家庭的平衡,而在情緒的影響下,便有可能影響到自身的工作表現,他有感而發地說:「其實很多人把能量都放錯地方了,我在做諮商的時候很強調心理能量,我希望大家可以把能量流動到對自己有幫助的地方。」
分析當下情境的功課
林萃芬表示自己的當事人有很多是在世俗眼光中看來十分成功的女性,但背負著外界的高期待,使得他們也在人際的互動上有著不同一般的壓力,一旦遭遇挫折,有的時候反而更需要協助。「其實不是他們不夠堅強,而是真的壓力太大了,面對情緒,我認為不要討厭它,或是覺得為什麼別人都可以,自己為什麼做不到?我反而會鼓勵女性多體察,發覺自己burn out的時候,就是在告訴你有些事情不對勁、需要調整。」他強調避免自我耗損的方式,首要即是要區分當下的情境是何者的課題,他進一步解釋:「我比較不會用『問題』這兩個字,而傾向使用『課題』這樣的概念。我們需要去分析這是誰的功課,如果這是對方的功課,最重要的是不要讓自己的心情受到影響。」
他認為我們生活中所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幫助我們適應這個世界,「區分課題之後,我們就比較不會被他人影響,能夠與更多人共處。如果每次不順利就撤退,便沒有辦法學習,對這個世界的適應力就會變弱。」
要讓自己不被情緒影響的第一步,並不是壓抑情緒,「我們對待情緒的第一步其實是紓解,要去接納自己的情緒、照顧情緒,再行轉化。」而引發情緒的原因隨個體經驗而有所差異,就算是同樣的情緒表現,背後的成因也會有所不同,例如憤怒、悲傷、害怕……都有可能引發一個人產生哭泣的行為表現,有自覺地分析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引發情緒,才有可能完成接納、照顧和轉化的程序,而書寫情緒日記便能有效地幫助大家完成這樣的體察。
練習書寫自己的情緒日記
「『情緒日記』並不用天天書寫,而是覺得有情緒的時候再寫,透過這樣的紀錄,我們可以從中發現某個事件和另一個事件中所引發的情緒十分雷同,大概就可以知道自己為了什麼事而容易情緒波動,可以清楚地看出情緒的模式。」不少人解決情緒的方式,是透過飲食或運動紓解,但這終究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林萃芬認為:「還是要回過頭好好地整理自己的經驗、探索情緒的來源,而所謂的安撫或舒緩就是整理經驗的意思,實際地去了解在什麼樣的情境中,會讓自己產生特定的情緒。」
他進一步解釋,在處理情緒的進程中,有一種名為「自我肯定表達」的方式,以此讓別人看見自己的情緒。在不平等待遇的職場或讓人不適的人際關係中,這件事情尤其重要,若缺乏適當的表達,同樣的事情很可能會反覆出現。「我們無需責罵對方,而是以『自我肯定表達』的方式告訴對方『當你做了什麼樣的事情,會產生何種影響,於是我們可以如何改善』,自我肯定的意思就是『不要害怕表達』,因為這樣的表達是一種既肯定你自己的情緒,也是處理情緒的主要方法,它不是只有建立自信而已,也能不讓同樣的事一直影響自己。」
林萃芬鼓勵大家可以藉由持續的練習,或是尋求心理師協助的方式,讓自己面對情緒、讓自己的心理能量越來越強大,並且導流到對自身有幫助的方向,他微笑著說:「當我們的心理能量越來越強大的時候,可以鍛鍊內在的勇氣,也可以強化自我復原力的能力。」
延伸閱讀:

【職場不心累】主題講座
2025年11月29日 首度集結三位諮商心理師蘇絢慧、林萃芬、吳姵瑩|帶你告別情緒加班日常,重整內在節奏,活出不再被情緒綑綁的自己。
📌 蘇絢慧 講題:為情緒設下健康的防火牆
📌 吳姵瑩 講題:釐清自己的內耗心理地圖
📌 林萃芬 講題:職場人必練的情緒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