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職場
MBA沒有教的職場情緒課題,諮商心理師蘇絢慧帶你打造情緒界限
by Hask-更新
企劃執行&造型/Lulu Tsai;採訪撰文/Vivienne Lin;攝影/Linyen Chou;攝影助理/Johnny Hsu、Hui Huang;化妝&髮型/Chiao-Han Weng;化妝&髮型助理/KK

你覺得自己總是很努力,但來自每日生活情境中的各種磕碰,卻總讓自己感到心力交瘁,甚至無法好好朝著原本設定的目標前進?諮商心理師蘇絢慧表示,近年來因職場問題前來諮詢的人數無論性別都有增加的趨勢,但女性一直以來便更願意尋求諮商的協助,早期遭遇的問題多與職場性騷擾有關,而隨著這樣的狀況在#MeToo運動之後大幅降低,現在的諮商主題倒是多與情緒處理有關,他說:「當今的女性有更高的自我覺察能力,懂得開始思考為什麼某種情境會觸發情緒。現在各種網路訊息或報刊的教育,讓他們知道可以往內分析,而不像以前只能困在一個情境裡,不知如何是好。」
主管新鮮人的職場新挑戰
情緒產生的原因其實不簡單,除了分析當下的情境,許多感受與反應也與當事者過往的經驗有關,而在日日需要處理人際往來議題的職場中,也需要特別細緻的處理。蘇絢慧強調職場不適的問題並不限於剛就業的畢業生,在面臨價值觀和生活習慣劇烈轉變的此時,許多人也在這個時候從初入職場的菜鳥升為需要帶領新人的主管,不同世代的相處和溝通則使得一群「主管新鮮人」面臨不一樣的心理挑戰。「發覺從前資深人員帶領的方式不管用,這些主管常常會很憤怒,對這一代年輕人搖頭,他們都很想探討這件事。」他指出主管們常會進修管理課程,但在面對情緒議題的時候,卻有可能使他們學到的技巧失效,「這不只是管理的技巧的問題,某些情境會觸發個人議題,那是情緒,這時候要處理的問題便截然不同。」
這一代的年輕人多為「數位原住民」,大家習慣面對螢幕或機器,人與人實際溝通的機會不似上一代頻繁,他建議「主管新鮮人」不妨先從理解對方處境和成長脈絡著手。「因為差異太大了,如果沒有一方願意先理解對方的處境,就很容易因誤解而起衝突。而新生代喜歡明確路線,不如訂下明確的規定和規則,不要過度臆測,也可以避免一些情緒性的後續處理過程。」
為你的恐懼設下結界
儘管每個人所處情境不一,蘇絢慧指出只要秉持著「非暴力語言溝通」的原則處理,對化解情緒和促進雙方理解,都能有所幫助。「最佳的溝通時機,就是事情發生的當下,因為這樣可以減少很多後續的效應。錯過提出來的時機,你的周圍環境,甚至你相處的對象都會認為你可以被那樣對待,所以時機是一個重點,不能拖久。」無法立即反應的人,可以先整理歸納引發情緒的情境,也可以預想表達的話語,慢慢練習,直到下一次在同樣情境發生的時候能夠即時表達。「所謂的『非暴力語言溝通』就是表達『我聽到什麼、我看到什麼,然後我意識到什麼、我現在的感受是什麼,接著我的需求是什麼、請求什麼』,透過這樣的敘述流程,往往能達到一定的溝通效果,。」
所謂的界限,重要的不是冷漠而是守護,用界限守護自己也守護他人。
他不諱言這樣的表達方式,對不少人來說仍有困難,得先跨越「恐懼」的門檻,「恐懼是我們第一首要的原始情緒,它先天內建,讓我們可以趨吉避凶,但是很多人、尤其是女性的恐懼,其實來自於男尊女卑社會中的不平等對待,例如家裡的資源總是給了男性,長期處於被剝奪的情境中,就更容易自我設限和約束,以為只要符合他人的期望,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結果卻不一定如此。」
蘇絢慧建議大家可以從分析客觀事實開始著手,理性且明確地區分行為之間是否真有因果關係,為自己設下情緒的「界限」。「我們一般說的是『界線』,但線是可以拉伸的,這裡的『界限』強調的是不可以再跨過的限界,就像捷運的黃色界線,大家不可任意踏過。如果你的恐懼沒有界限就會無限擴大,不斷蔓延或覆蓋,但很多事情並不如想像中可怕。」大家可以在日常中有意識地運用與練習,也可以透過心理師的引導改善,而從察覺情緒的那一剎那起,改變的契機也就為我們敞開。
延伸閱讀:

【職場不心累】主題講座
2025年11月29日 首度集結三位諮商心理師蘇絢慧、林萃芬、吳姵瑩|帶你告別情緒加班日常,重整內在節奏,活出不再被情緒綑綁的自己。
📌 蘇絢慧 講題:為情緒設下健康的防火牆
📌 吳姵瑩 講題:釐清自己的內耗心理地圖
📌 林萃芬 講題:職場人必練的情緒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