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IONSHIP聊心事

職場遇困難挫折,「工作不快樂就辭職吧!」但離職後真的快樂嗎?

工作、職場上的「感覺不快樂」,總想讓人拋下一切、一走了之?諮商心理師蘇予昕告訴我們,克服挫折或許更能帶來另一種層次的「快樂」與「意義」,用這3點面對挫敗感,迎接屬於自己的快樂。

圖/翻攝自Pixabay作者Karolina Grabowska、Petra、Sam、stokpic

職場遇困難挫折,「工作不快樂就辭職吧!」但離職後真的快樂嗎?

炎炎盛夏,傾巢而出的新鮮人在城市中搜尋著屬於自己的位置,然而我們逐漸發現,最困難的不是找工作或做工作本身,而是當工作讓我們不快樂的時候,到底是該辭職,還是繼續嘗試呢?

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作者Karolina Grabowska
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作者Karolina Grabowska

工作不快樂,離職就快樂嗎?

志偉上班五天後,毅然決然地辭職了,他告訴我,這份工作做起來沒意思,每天都重複一樣的事情,學不到東西。回首一看,他從大學畢業至今已換了六份工作,最長的待過三個月,原因各有不同,包含:老闆難相處、同事不幫忙、要週末加班、薪水給太少、客戶很機車……乍聽之下通通都合理,不過歸根究底,則是因為志偉「感覺不快樂」。

 

當我問:「那現在辭職後,你快樂了嗎?」志偉立馬防衛地回應:「快樂啊!不用做那些無聊的事,看那些人的臉色,多好!」安靜了幾秒鐘,他接著黯淡地說:「但現在在家也是有點焦慮,沒收入啊,然後看著同學好像都很順利的樣子,還是有點不開心……可是,難道就要忍耐不快樂繼續做嗎?」

 

志偉的困惑道盡了許多人的心聲,或許是時候來揭開我們對「快樂」的迷思:與其說我們需要「快樂」,更完整的說法是我們期待一種「主觀幸福感」,而「快樂」只是包含在「主觀幸福感」中的要素之一。

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作者stokpic
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作者stokpic

克服挫折後的「快樂」與「意義」

知名現代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團隊,將「快樂」更精確地命名為「體驗型快樂」,亦即此時此刻舒服的身心感受,在這項要素中,大部分人都有趨樂避苦的傾向,就像當有一張柔軟的床可以躺時,你就不會去睡在地板上,當有避開挫折的選擇(離職)時,你就不會繼續面對挫折。

 

然而,體驗型快樂帶來的舒暢通常非常短暫,一頓大餐的快樂可能吃飽的瞬間就結束了,一部電影的快樂可能過個馬路就消散了,一次離職的快樂可能在隔天起床無所事事的時候就完結了。

 

主觀幸福感還有其他關鍵要素,需要我們主動去滿足,例如,「克服困難後的愉悅感」,所以,針對志偉的例子,他在一遇到困難時就立刻離職,雖然避開不舒適的感受,但久而久之卻會產生自我懷疑,進而害怕去嘗試新事物;倘若志偉在遇到困難時先試著請教詢問、實驗各種方式、學習溝通互動等等,即便最後結果依然是離職,內心對自己的感受將可能截然不同,我們會對自己更有信心,並且更清楚這樣選擇的目的。

 

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作者Sam
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作者Sam

另外一個主觀幸福感的要素,則是「意義感」,很有意思的是,有意義的事通常都會伴隨著一絲「痛苦」。想要幸福得有一些痛苦?仔細想想,這其實一點也不矛盾,你看那些動人的愛情故事,總會參雜糾葛、錯過、衝突和誤會,但當兩人經歷過痛苦,卻依然願意用愛與彼此溝通、和解,那種關係才讓人感到珍貴與真摯。

 

特別想與讀者強調的是,我們並不需要無謂的受苦,而是要去清晰的判斷,這份苦能不能讓我學習到什麼?如果現在的苦已經是職場暴力等級,繼續忍耐通常不會有太好的結果,但如果這份苦是一種待突破困難的過程,就很值得有目標性地嘗試看看。

 

說回意義感,有些夥伴會過度「思考」或「找尋」它,雖然思考與找尋是重要的,但意義感更強調的是去「活出」它,我們必須去體驗、去行動,才會在經驗中獲取意義,而這些經驗肯定帶有挑戰與挫敗,所以很多時候,意義,是當我們走過一段不容易的旅程,回頭品味時才能得到的禮物。

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作者Petra
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作者Petra

有挫折感,該如何走下去?

但在旅程之中,該如何應對挫敗感、協助自己持續走下去呢?以下提供各位讀者三個心理學的觀點,幫助我們與挫折和平共處。

 

觀點一、坦承並接納自己的挫折。

 

當有情緒時,別急著歸咎責任或判斷對錯,只要很簡單的承認:「嗯,我感覺好挫折…」,讓情緒、眼淚自然流洩,就是很棒的做法。開頭的志偉習慣把問題丟給外界,是老闆、是同事、是薪水、是工時…都是they的錯,雖然這個想法可以減輕挫折感,但也等同於把幸福與否的決定權交給了外在,內心會越活越無力。

 

單純地坦承感受,接納這個挫折的自己,待在情緒裡陪著它一會兒,反而是代謝情緒的最佳方式;不知道怎麼陪伴自己的讀者,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感到挫折的是你最珍惜的好友,你會怎麼和他說話?你會建議他如何照顧自己?

 

觀點二、將挫折感普同化。

 

普同化的意思即是「人人都會有類似這樣的經驗及感受,我並不孤單」,因為挫折的時候我們習慣將之視為「只有我這麼糟」、「只有我這麼脆弱」等較自我中心的思維,此時若再滑到一則朋友升官加薪的動態,這打擊幾乎等同於世界末日…但其實每個人、甚至那些看起來很開心很厲害的人,都有挫折爆棚的時刻,我們都一樣,所以普同化能幫助我們減少分裂、疏離感,與想逃開一切的行為,增加繼續實驗、改變現況的動能。

 

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作者Petra
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作者Petra

觀點三、向至少三個你信任的人談論這個心情。

 

身處懸崖邊的時候,請允許自己伸出手,讓別人接住你,很多個案都曾表示,自己卡住的點跟某位朋友聊完後豁然開朗,發現原來還有其他的可能性;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實分享挫折感是相當促進人際連結的一種互動,我們人性中富含「利他」的成分,在陪伴他人度過難關後,也會滋潤自己的幸福感,所以別那麼害怕麻煩別人,試著去找願意傾聽、不輕易評價你的對象聊聊吧!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