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周慕姿療心室】生活工作壓力大,解決的方式不是狂吃或衝動消費,而是找到更好的方式紓壓。

當你忙完一整天的工作、或是遇到挫折,接下來想要放鬆一下,你會想要做什麼?

文/周慕姿 圖片/網路

【周慕姿療心室】生活工作壓力大,解決的方式不是狂吃或衝動消費,而是找到更好的方式紓壓。

我隨機問了三個朋友,他們給我的答案是:

1. 「吃鹹酥雞。」

2. 「買一堆喜歡吃的高熱量食物回家一邊追劇一邊吃。」

3. 「犒賞自己,去購物。」


包含我自己,如果那天工作太累,或是忙了一整天,好不容易有空閒下來的時間,我都會特別想好好吃一頓撫慰自己。


炸雞、甜點、甜飲料、可樂、零食……


但如果那天我從事的是「生產力創作」:例如寫作、寫歌等,即使我忙一整天,我都不會想吃這些東西。


實務工作中,也讓我發現一件事:當工作上花太多時間「應付、符合他人需求」,甚或是受控的部分較多,讓自己有比較多的「情緒勞動」的機會時,我們很容易會跟德國哲學家漢娜·鄂蘭說的「勞動動物」一般:一旦有空閒時,我們只想要消費。

消費包含購物或飲食,因為做這件事,會讓我們感覺:雖然在工作上,我必須受制於人;但至少生活有部分是可控的。吃東西、購物能讓我們快速得到「可預測的快感」,安撫我們疲憊的身心。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驗:充滿挫折的一天,你決定買了一桶炸雞回家吃,吃的時候固然覺得舒爽,但吃完之後,卻出現罪惡感(尤其你很清楚,這些炸雞都會變成你身上的脂肪不離不棄)。你恨不得回到未吃前的那刻,懊悔你不夠自控。可能還會讓你做極端的事情糾正:狂運動、或是催吐等行為「挽救」。

這個方式,可能就這樣成為你的紓壓模式;你不見得喜歡,但這樣可得到的「慰藉」與「快感」,卻也是你可控制、預測的。

這也會讓你覺得:「這是我人生少數可控的事情了吧。」矛盾的是,我們又在這過程中,失去對自我的控制感,甚至產生罪惡感、羞愧感,這些負面感受侵蝕著對自我的看法,又讓我們更脫離不了這個「讓自己感覺好一點的紓壓模式」。


不過,形成這個看似「自制力不足」的紓壓模式,真的是你個人的問題嗎?

實際上,周圍蓬勃的媒體廣告,塑造出一個「速食消費文化」,講究快速、小確幸,也養成我們的「習慣」:沒辦法改變生活,至少你可以用消費換得一瞬間的「小幸福」……這些訊息的釋放,讓我們習慣用「消費」,來安撫生活的不愉快。


只是,這些「小確幸」,會讓我們感覺對生活、對自我的掌握越來越差,甚至麻痺我們,沒有注意到生活中真正讓我們感到痛苦、想要改變的狀況。


如果我想要改善這狀況,可以怎麼做呢?以下是我的幾個小建議:


  • 觀察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會想要大吃或購物等,並且做個紀錄,了解自己在「怎樣的壓力下」需要這類安撫。


  • 再次遇到類似情況時,先問問自己:「我現在的感覺是什麼?」是覺得挫折、不被理解、還是有一些焦慮?把這些情緒寫下來,和自己對話。


  • 找新的方法「替代」、「撫慰」自己。例如當你感覺很累、很沮喪,你可以選擇泡個澡,舒緩身心;感到焦慮時,可以先簡單做個運動,或在公園走走、走路回家,將注意力從內在轉到外在,舒緩自己的身心。而沒那麼焦慮時,你的消費衝動可能就不那麼高。


  • 可以找人聊天,聽你喜歡的音樂……當你的情緒平穩後,再問自己:是否還有消費的衝動?


更重要的是,當你出現這樣的狀況,也許與工作、生活重複的挫折有關。這正是一個機會,讓你重新檢視、思考:目前的生活/工作,是否有需要調整的地方?

這正是讓生活變成是你想要的,最關鍵的契機。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