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IONSHIP聊心事

憤怒不是壞事,重要的是為什麼?你我都需要「理解憤怒」,而非過度壓抑或衝動發洩。

常常情緒暴衝、鑄下難以挽回的憾事?為了避免傷害到周遭親朋好友,心理師叢非從建議你學著去「理解」憤怒。下次要生氣之前,或許就能及時醒悟。

Photo/Disney+、寶瓶文化

憤怒不是壞事,重要的是為什麼?你我都需要「理解憤怒」,而非過度壓抑或衝動發洩。

文/叢非從《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出版社/寶瓶文化

憤怒,每個人都很熟悉、卻又都很陌生的情緒。

熟悉,是因為它很日常,幾乎每天都在跟我們打交道。有人憤怒得明顯,有人憤怒得隱晦;有人用發火表達,有人只用冷漠抵抗。無論你用什麼樣的方式表達憤怒,憤怒都會經常在你內心深處萌生。

陌生,是因為我們只知道自己憤怒了,卻很少去思考憤怒背後是什麼。憤怒只是一種最外層的現象,憤怒背後有委屈、有期待、有評判、有無助、有恐懼。可是我們習慣表達憤怒,卻很少去理解憤怒「背後」的訊息。

憤怒裡面也有愛。你很難說你的憤怒──哪怕一點點──不是在為對方好。

我有很多個案也會訴說他們的憤怒,對伴侶、父母、孩子、上司、同事、陌生人的憤怒,這些憤怒困擾著他們,又讓他們無能為力。好像除了發火和隱忍,他們不會用別的方式處理憤怒。

很多關係,因為憤怒而走向破裂;很多事情,因為憤怒被搞砸。

其實結果可以不必這樣,完全有另外一種更好的可能。但在憤怒當時,人瞬間喪失思考能力,跟隨本能做了遺憾的決定。

我自己也會憤怒,有時有控制不住的憤怒,有時有釋放不出來的憤怒。我常感到自己在憤怒時,會產生一些「理所當然」的想法,覺得「就是你的錯呀」、「你就是不應該呀」,這些理所當然感讓我非常驚訝。

我嘗試去問自己為什麼,發現在自己背後,有個豐富的、我未曾覺知的、讓我驚嘆的世界。於是我開始思考:一個人憤怒所憑藉的是什麼?是什麼讓人們在憤怒時,會有那麼理所當然的感覺?

憤怒背後的動力如此之多、訊息如此之複雜,為什麼我們能表達出來的卻如此之少?

於是,我研發了「憤怒分析表」(見第356頁)。這是一個可以幫助人探索自己憤怒歷程的表格。你只要按照引導、填完一些句子,然後反覆地朗讀、思考,就會對自己的憤怒有新的認識,進而有了理解憤怒、轉化憤怒的可能。

憤怒背後的六個「理所當然感」

順著這個問題,你可以找到「憤怒分析表」拆解的6個部分:

第一部分:憤怒是一種「評判」

當你憤怒時,你會覺得對方是錯的,違反了你的規則、違反了真理。你會以上帝視角對他進行審判,然後憤怒。

──「因為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所以你應該改。」這是憤怒的第一個理所當然感。

第二部分:憤怒是一種「期待」

當你憤怒時,你會對於對方有要求、有需求,甚至是向他求助。你希望他為你做點事情,成為你的輔助,而他沒有,你就生氣了。

──「因為我希望你做,所以你應該去做。」這是憤怒的第二個理所當然感。

第三部分:憤怒是「自我要求」

憤怒看起來是對別人的要求,背後其實是「對自己」的要求。一個人怎麼要求自己,就會怎麼要求別人。潛意識裡,人總覺得所有人都應該按自己的「正確」方式來活。

──「因為我是這麼做的,所以你也要這麼做。」這是憤怒的第三個理所當然感。

第四部分:憤怒是「情感連結」

當一個人憤怒時,背後有委屈、恐懼、無助等脆弱的感受;憤怒,其實是希望對方能看到、並安撫自己的這種感受。憤怒可以讓他人也感覺到委屈、恐懼、無助,與自己內在有同樣的感受,這樣他人就有了理解憤怒者的可能。

──「因為此刻我很可憐,我也要讓你感到自己可憐。」這是憤怒者的第四個理所當然感。

第五部分:憤怒是一種「恐懼」

人之所以有自我要求,是他覺得不這麼做就會有更大的危險。之所以要求別人,也包含了希望別人不要遭遇更糟糕的危險。憤怒背後是恐懼、是害怕有更嚴重的結果。所以憤怒既是自我保護,又是保護他人。

──「因為這是糟糕的,所以我們都不能做。」這是憤怒者的第五個理所當然感。

第六部分:憤怒是一種「愛」

憤怒背後,包含了大量的付出感,人總會覺得「我為你付出了很多,你就要為我付出」、「我想得到你的愛,就先為你付出愛」。所以特別愛付出的人,其實才是特別愛憤怒的人。但實際上,付出與回報完全不是對應關係,付出得不到回報也非常正常。

──「因為我愛你,所以你也要愛我。」這是憤怒者的第六個理所當然感。

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

憤怒從來不是壞事,我們需要的是「理解自己的憤怒」,而非壓抑或衝動發洩憤怒。理解,才是改變最好的出路。

也許在這個過程中,你無法對每個點都認同。這沒關係,可以找到你有感覺的部分,那些足以幫助你去思考憤怒。也不必非要在憤怒中思考,有時這會有些難。你可以在憤怒過後,一個人的時候,去反思、去回看,把本書附錄提供的「憤怒分析表」做過一遍,問問自己,為什麼憤怒。

成長,就是從後知後覺、到現知現覺、再到先知先覺的過程。

也許你會有疑惑:知道這麼多,有用嗎?道理我都懂,然而還是會憤怒。

改變也許是陌生的。改變就是從單一視角到多元視角的轉變。改變從來不是必須怎樣,而是「可以」怎樣。當你對憤怒有了覺知,就多了一個選擇。你可以從更深的層面去處理憤怒,而非單純地壓抑憤怒。

以前的單一視角是熟悉、熟練、非常自然的,新視角卻是陌生、彆扭、懷疑、抗拒的。當你把思考問題的角度切換到新視角時,會有一些不適感。你可以在能量不足時,依然按照原有的思路去憤怒;然後在情緒緩過來、能量恢復以後,再重新去思考:那時我怎麼了?為什麼會憤怒?

如此,你就會一次次強化、鞏固,有了更多自我理解的可能。

無論如何,你依然擁有「憤怒的自由」。憤怒的自由,就是你可以思考憤怒、可以壓抑憤怒、可以發洩憤怒、可以運用憤怒,而非單一的必須、一定要怎樣。

此外,本書中主要處理的是針對他人的憤怒。而對自己的憤怒,很多原理也是相同的,可以嘗試做一些類比性思考。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