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周慕姿療心室】你的人生,是自己決定,還是別人決定?

有些人會不自覺地按照別人的需求去做,或是無法忽略他人的感受與需求。面對他人的情緒與需求時,若你發現自己的「情緒界限」較為模糊,很容易被他人的感受與行為侵入,因此焦慮不安。

文 / 周慕姿 圖 / 網路

【周慕姿療心室】你的人生,是自己決定,還是別人決定?

小文是一個「好好小姐」,常有人會找他幫忙,而她幾乎不太拒絕,於是,時常覺得疲倦,甚至感覺到壓力很大。有時候,小文也想拒絕,但是話到口邊又吞了回去。因為,小文很擔心:「如果我拒絕別人,別人會不會覺得我難相處?會不會說我壞話?會不會因此人緣變得不好?」於是,小文就在這樣的左右為難中,成就了別人,委屈了自己。

當你覺得「心很累」時,是否有留意到:平常的你,花了多少時間討別人開心;多常擔心自己說的話、感受或需求別人能不能接受;又用了多少力氣,努力達到別人為你設置的標準?有些人會不自覺地按照別人的需求去做,或是無法忽略他人的感受與需求。面對他人的情緒與需求時,若你發現自己的「情緒界限」較為模糊,很容易被他人的感受與行為侵入,甚至因此焦慮不安。

滿足別人需求時,你可以試著提醒自己:

提醒1. 不要解讀對方的言外之意

有些人習慣不說出自己真正的感受與需求,但會用很多迂迴的方式,讓人產生「罪惡感」,並且用這些話語,讓你按照他的方式去做。
例如:「事情好多都做不完,為什麼都沒人願意幫忙」、「我身體好不舒服,子女不孝啊,都不願意照顧我」或是「現在的年輕人怎麼都過那麼爽」……試著不要去解讀對方說這些話的目的,而就字面上解釋:「他/她的想法、感覺是這樣,我尊重他/她。」並且告訴自己:「只要他/她沒有清楚地說出感受與需求,我就當作聽不懂。」

如果你是個很會察言觀色、並且聽懂言外之意的人,一開始要嘗試這麼做,可能會很不習慣、也會不安。不過,你可以把「聽不懂言外之意」或是「不把對方提的事當成自己的責任」的這件事,當成培養你的第二專長。若你開始這麼練習時,你會發現:自己的情緒不再如此容易跟著對方起舞,對方也不再容易控制你,你對自我的感受也會變得更好。

提醒2. 我為我的情緒與行為負責,但不為對方的

情緒界限的清楚與否,與自我強度與價值感有關。若你的自我價值愈高,對事情有自己的一套標準,不容易受他人的評價影響,你的情緒界限相對也會比較清楚。也就是:當你願意站在自己這一邊時,你會更容易與他人劃出清楚的情緒界限。

上述所有的練習,其實都在強化我們的自我價值,而這句話,是你的護身符:「我為我的情緒與行為負責,但不為你的。」若身邊的人有一些情緒與感受,你願意替對方著想、同理他,那是因為你對他的愛,但這不是「應該的」。你最重要的任務,是照顧好自己的感受與需求。當你有多餘的能力時,你能做選擇,要把這些力氣花在哪些人身上,而你也可以在這過程中,感受你對他人的愛。

提醒3. 辨識指責背後的目的, 並清楚自己有選擇

面對被人錯待而不舒服的情況,試著了解:「他會這麼對我,可能是他習慣的方式,而非我做錯了什麼。」當我們遇到某些人,習慣把自己的情緒、需求往別人身上丟,甚至認為「你不滿足我的需求,就是你的錯」時,我們需要練習辨識這樣的人。辨識他的指責「背後的目的是什麼」,而非下意識地將所有錯誤怪在自己身上。

若我們不練習做這樣的分辨,不能理解有些人「會這麼對我,是因為他本來就是這樣的人,而不是因為我做錯了什麼」,我們會受困在這樣的循環裡。這可能會讓我們自我懷疑,失去信心,甚至覺得自己很糟糕,也可能會讓我們過度自我保護,甚至可能會因而人際疏離、不與他人連結,只為了保護自己不要受傷。成為一個能夠愛自己、也能愛別人的人,是在這些互動過程中,愈來愈清楚「我是有選擇的」,不誤把太多攻擊與情緒勒索當成「自己做不好」的證明,使得自己痛苦不堪;也才不會把自己的情緒丟到別人身上,要別人承擔。練習「不把別人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人生會開闊很多。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