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閱讀

30歲是人生的起點,讓自己變得更好,就能遇見更好的人,年齡不再是戀愛的最後時限

30歲之後,如果能認知到人生的責任由自己承擔,那麼年齡就再也不會是阻擾自己前進的絆腳石。

文:圓神出版 圖:圓神出版、愛奇藝

30歲是人生的起點,讓自己變得更好,就能遇見更好的人,年齡不再是戀愛的最後時限

人們在20歲的年紀,不外乎都在學業、愛情、工作上為自己而燃燒熱情,作為社會人士,努力攀向高峰。儘管離開父母,獨自在外租屋或開始領薪水,也有存款,並為自己的首購儲蓄,這些卻都不足以作為獨立生活的必要條件。因此我把剛開始社會生活的年輕族群稱為社會兒童,簡稱「社兒」。

社兒的戀愛,只要符合社兒的期待就可以了。像是長得好看、對你很好、在一起充滿樂趣等,事實上,懵懂無知的歲月有過的戀愛能豐富人生,並帶來幸福感。孩子的生活從不需要為金錢或未來而煩惱,能不能找到有趣的事才是他們的全部,這就是二十世代的特權。即使不停的犯錯,社會仍然會以包容的視角看待孩子未成熟的行為。

30歲的戀愛與20歲時完全不同

30歲的年紀不會著眼於長得好看、身材好這些理由來選擇對象。這個年紀的人已經很了解自己,價值觀與思想理念都已經成熟,更具備了二十世代所欠缺的看人的眼光。能夠看出這個人的品行、政治傾向,能更進一步能判斷這個人是否誠實,約略還能看出「這個人是否有前途」。

換句話說,從這個人的「外在自我」到「內在自我」,我們看人的眼光,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精準。我並不是要告訴各位看人不要只看外表,更要注重內在這種陳腔濫調。外在的自我(職業、外貌、穿著等)讓我們可以了解到這個人秉持的誠實性和所做的努力、興趣和審美觀,甚至稍微能夠猜到他的內在自我。

內在自我是一個人最深層的一面

有研究指出,婚姻生活幸福美滿的夫妻在價值觀、宗教、理念上共享的部分多過外在。被彼此的內在吸引而非外貌,是足以將「從前的我」轉換成「以後的我」的一場激情歷程。能看出別人的外在自我和內在自我,這種慧眼並不會隨著年齡自動形成。自己先具備審視自己的慧眼,判斷他人的慧眼才會隨之產生。

有些即便過了40歲,仍然有許多人並不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被問到個性時,很多人只會簡單的回答自己很內向、容易相處。不知道哪些事能讓自己感受到幸福,對自己不了解,選擇戀人時自然也是無所適從。人們總認為本身經歷的世界就是一切。尤其人際關係中,自己和他人的關係,將決定你日後與人關係的最小值與最大值,也就是會與和自己相近的人,在有限的活動範圍內,重複相遇和分離。

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才能遇見更好的戀人

當你將自己帶進適合你的世界,就能遇見與你契合的戀人。20歲的年紀,容易盲目的追逐社會賦予的、別人認為是對的人生;30歲是人生的起點,但其實很多時候會做的事,跟20歲差不多。想著要像別人一樣,在差不多的時期結婚,努力準備買房子,認為生一、兩個小孩剛剛好。這樣的想法充其量只是20歲思想的延伸,只是在照搬這個社會認可的人生。

女性到了30歲,選擇性變少,也很難去認識新的對象,和交往已久的戀人分手時,周遭異樣的目光或自己受到的傷害,都只會更加的強烈。然而,這不過是別人賦予世界這樣的價值。女性的外貌能交換年輕男性財富的進化心理學觀點,也是上一代賦予我們的價值。尤其是當自己有所匱乏時,人生就受制於此進化心理學邏輯的支配。 

30歲要有更多內在層面的思考

認真選擇作為人生轉捩點的職業,審視自己是否真的在按照自己想要的人生方向經營生活。更要摸索找出屬於自己的第二人生,而不是輕易接受社會賦予你的人生。對於認真努力生活的30歲來說,戀愛不再是輕而易舉的事。看人的眼光不知不覺產生變化,能夠看穿20歲時看不懂的人性。

外在條件無可挑剔,但是看待世界的觀點部分與你分歧的情況下,看得出不論是戀愛還是婚姻,都有可能失去平衡。不想以婚姻之名放棄努力已久的職場,於是選擇願意尊重自己想法的另一半。我們是為了得到人生幸福而找對象、結婚,可不是為了找人談戀愛,或想結婚而放棄自己、自我妥協。

30歲後,如果能認知到人生的責任由自己承擔,那麼年齡就再也不會是阻擾自己前進的絆腳石,更不是談戀愛的最後時限。發展外在與內在自我的努力過程中,同時也在鍛鍊自己審視別人的外在和內在自我的能力。你的世界會跟著變得寬廣,戀愛和結婚不再是必須,而是一個選項。年齡越大,我們就更要用心的挑選戀人,因為這代表你看待這個世界的眼界,已經足夠成熟了。



收藏